【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0 | 点击数:29498
 
注释:
 
[1]本文根据笔者200729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同研究会上的研究发表和324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讲座发表的题为“唐装、汉服、汉服运动”的讲演改写而成,谨此向共同研究会主持人韩敏博士和学术评议人横山广子教授及商务印书馆李霞博士致以衷心感谢。本文现已正式发表在《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2]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第23-5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月。
 
[3]参阅王辅世主编《中国民族服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月。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9月。杨源编著《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月。
 
[4]本文使用“民族服装”,而不使用“民族服饰”一词,主要是为了使讨论集中在服装上。
 
[5]周国茂著《贵州民俗》第14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1月。
 
[6]周星“‘华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境遇和动向”,《激荡中的世界与中国——面向现代中国学的构筑:爱知大学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2003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爱知大学,20043月。
 
[7]例如,纳西族的情形,可参阅宗晓莲著《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第41-45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月。
 
[8]参考王智敏著《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8月。
 
[9]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89-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月。
 
[10]如清华大学袁杰英教授认为,中国人称自己的民族服装为“唐装”不合适,因为它是海外诸国称呼中式服装的名词。参见杨菊芳“满眼‘唐装’非唐装:由此引出的纷纭话题”,《北京青年报》2002210
 
[11]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第20-21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月。
 
[12]“滚边”:一种用窄布条把衣服某些部位的边沿包光以增加美观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又叫做滚条工艺。“镶边”:将布条、花边、绣片等呈条状缝拼在衣襟或袖、领等处边缘,形成与大身衣片的衣料和颜色有明显差异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
 
[13]丁锡强主编、李克让主审《新唐装》第1页、第63页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月。
 
[14]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第216-21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月。
 
[15]夏目晶子“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式服装上的表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34-243页,北京,20061223
 
[16]夏目晶子“唐装盛行的特点及其历史因素”,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第318-330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月。
 
[17]据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祭祀黄帝(陕西省黄陵)时曾接受幕僚建议,身着西装而未穿“新唐装”,这是因为他担心会刺激激进的大陆“汉服”网友。
 
[18]周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第88-8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月。
 
[19]果洪升“满族社会文化变革与民族的发展”,横山廣子編『少数民族の文化と社会の動態―東アジアからの視点―』(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50)第269272頁、国立民族学博物館、20043月。
 
[20]藤谷浩悦「湖南省の辛亥革命と民形幕D姜守旦再来の謡言を中心に―」、愛知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編『現代中国における思想、社会と文化―中国文化とアジア世界の文化共生研究会COE最終報告書』第175-190頁、愛知大学、20073月。
 
[21]有人将2003年年底郑州市的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率先报道一事视为此次“汉服运动”的肇始。
 
[22]“族别式”的学术研究或论述,容易导致对文化之族际共享的事实或现象熟视无睹。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如果也采用“族别”方式来讨论汉文化和表述汉族的历史,那将导致对中国多民族的共同历史的无视。参阅周星“中国民族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23]关于互联网空间之对于中国的意义,可参考刘新“中国の現象”(The Phenomenon of China),爱知大学21世纪COE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2003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激荡的世界与中国—面向现代中国学的构筑》,爱知大学,20043月。
 
[24]王进、李新志“10多位汉服爱好者在公园共度寒食节()”,《东南快报》2007410
 
[25]40多位网友身穿汉服逛天安门回头率颇高()”,《新京报》2005104
 
[26]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与北京《京华时报》20041016报道,10名身穿“汉服”和22名普通衣着的青年,前一天齐聚在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为他举行了祭祀怀念的仪式。这32名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大都是“汉网”的网友。又:秦鸿雁“30多名网友着汉服拜祭宋少帝陵”,《南方都市报》200754
 
[27]据《新民晚报》2006325记者纪海鹰报道,在嘉定孔庙举行了穿“汉服”行成年礼的活动。又据《新京报》200646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女生穿汉服,在孔子像前举行“笄礼”。此外,广东东莞某台商子弟学校的“汉服”成年礼,也是颇为典型的例子。
 
[28]“京城黄金周首次举办汉民族传统婚礼(组图)”,《中国新闻网》200754
 
[29]200656(立夏),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在紫竹院举行了身穿“汉服”的游园活动,其中包括古代的民俗游戏(掷箭/投壶)等节目。
 
[30]据《重庆时报》2006106报道,大约有40名“汉友”参加了在重庆市沙坪坝平顶山举行的中秋节祭月活动。
 
[31]最近,中国政府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已获得通过。该方案维持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有农历正月初一改为除夕;同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若遇农历闰月,则以第一个月为节假日)。显然,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原则之一,正是要突出民族传统文化。
 
[32]例如,郑州市和大连市的某“童学馆”,老师和儿童都穿着“汉服”上课。
 
[33]《“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http://oilia1106.bokee.com/4979233.html
 
[34]参见《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方案》。
 
[35] “专家建议广州亚运开幕式中国队着汉服(组图)”,大洋网-广州日报,2007518
 
[36]汉疆摄“组图:北大学子华服霓裳重现汉唐风采”,《中国新闻网》2007414 
 
[37]“政协委员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中国新闻网》2007311
 
“人大代表建议硕士博士学位服采用汉服”,《重庆商报》200738
 
[38]“‘中华学位服’现身北大,专家认为可推广()”,中国新闻网,200775
 
[39]“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组图)”,国际在线,200744
 
[40]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54-55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8月。
 
[41]夏目晶子“看中国‘汉服’的现象”,《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专刊)》,200612月。
 
[42]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第23-5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月。
 
[43]参见“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穿什么入场()”,《南方都市报》200748
 
[44]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29-30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8月。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0: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袁学俊]牛郎织女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下一条: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
   相关链接
·[李沚蒨]现代民间活动中的民族认同·传承汉服应“去形式化”“去标签化”
·[施雅慧]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当代汉服运动的发展研究·汉服文化节在榕开幕 200位汉服迷“穿越”到汉唐
·大众讲坛开讲中式服装与汉服运动·穿汉服 戴钗冠 来场古韵成人礼
·[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施爱东]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