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传斌]世界屋脊上的伊斯兰文化
  作者:周传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22160
 
藏文典籍《青史》中说,诸智者大师都认为中印度发现时轮的时代是11世纪初,即1027年,所以“很显然,时轮是从古代在印度就有的。”(注:(明)廓诺·讯鲁伯著,郭和卿译注.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494~495.)据研究,现在可以证实时轮密法在公元10世纪时曾出现在印度,而且是从中亚之西藏北方传来的。据此认为,时轮密法的策源地应在今天的伊朗、中亚一带。西方学者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藏学家霍夫曼(Hoffmann,Helmut)甚至追踪香巴拉之道路到了前苏联之阿木达雅河畔。中亚曾经是佛教的天下,也是人类历史上多种宗教、民族、文化汇聚之地。这种文化环境里产生时轮密法这样的理论体系似乎最合情理。从时轮密法的内容里,隐约可以看到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奇特交融(注:Hoffmann,Helmut.Kalacakra Studies I:Maniehaeism,Christianity and Islam in the Kalacakra Tantra(时轮研究之一:时轮怛特罗中的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J].CAJ13(Central Asiatic Journal,Wiesbaden).1969,1971.Damdinsur(n Ts.(ДамдинсурэнЦ.达姆丁苏伦,1908~).A Commentary on kal cakra or Wheel of Time(简论时轮)[J],Tibetan Journal.1981,(1):43~49.Proceedings of the Csoma de K.ōrōs Memorial Symposium(纪念乔玛文集,匈牙利)[C].1978.59~63.)。
2.香巴拉传说与伊斯兰教的联系
香巴拉(Sham-bha-la),即英语中的“香格里拉”(Shangri-La),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净土。据《土观宗派源流》记载:“其国土形圆,四周雪山围绕,内中做八瓣莲花形,每瓣形间有河流贯穿其间,国土中央有大雪山如莲花蕊。每瓣之内各有十二具胝城邑,八瓣共有城邑九十六具胝。每一具胝城邑有百亿邦土。每一具胝有一统御邦土的王侯。此国土中央又复有雪山分划成为四大部洲之相。其中心有迦罗婆城。”(注:(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233.)传说,这里的人民不执、不迷、无欲,历代的神圣国王为未来之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直至外部世界的宗教异端被彻底消灭为止。藏语典籍中有很多关于香巴拉的记载,藏族民间也流传很多关于香巴拉的故事。
藏文典籍中对香巴拉的历史及王统传承有详细的记载。著名的《青史》、《红史》和《土观宗派源流》中都记载了香巴拉第十贵种海胜王在位时期,穆斯林(纳洛或拉洛)入侵香巴拉的事件。(详见前文的引述)而这些关于香巴拉的传说都源自《时轮根本续》。显然,关于拉洛法入侵香巴拉的记载与历史上穆斯林征服印度河、恒河流域之佛教起源地有关。
3.《时轮经》中的“弥赛亚”式的期待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佛教在中亚已经传播了1000年。伊斯兰教的东进彻底摧毁了波斯、中亚以至印度北部地区的佛教存在,对佛教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时空条件下诞生的《时轮经》渗透着一神教的“弥赛亚”式的期待。从《时轮经》对“文殊化身的神武轮王”出世消灭异端的预言,似乎可以联想到犹太教对“弥赛亚”的期待、基督教对“耶酥基督”复临的期待以及伊斯兰教什叶派对“隐遁的伊玛目”的期待。“弥赛亚”式的信仰是处于被压迫地位或低潮时期的宗教所产生的特有现象。而且,同其他处于被压制的宗教一样,《时轮经》中的佛教诉求于神秘主义。时轮怛特罗的神秘主义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占有显要地位。而波斯和中亚的土壤充溢着神秘主义的气息,至今仍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大本营,这与《时轮经》的风格也许不无关联。另外,西藏文化与波斯、中亚的亲缘关系也是源远流长,藏学界认为,前佛教时代的西藏本教曾经受到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因此,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看待《时轮经》在藏传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恐怕是更有教益的。
4.藏历“火空海”纪年与伊斯兰教希吉拉历纪年的关系。
西藏“胜生周”纪年的首年是公元1027年,即《时轮经》传入西藏的一年,1027年以前则以火空海纪年。在藏文中,“火”表示数“四”,“空”表示数“零”,“海”表示数“三”,因此,火空海纪年代表403年。藏学家黄颢指出,若把这一纪年折合成公元纪年,则应将藏历第一绕迥的1027年(丁卯、火兔年,胜生周纪元)减去403年,则相当于公元624年。在时轮历中,对公元624年以后的年代计算就采用火空海纪年。根据《新红史》记载,火空海纪年的403年也正是“拉洛法”兴起时期,因为这403年是尊胜海至王难的时期,也正是“拉洛法”在印度推行的时期,所以《新红史》中又称之为“拉洛年”(注:(明)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注释[72].)。
火空海纪年与伊斯兰教的兴起似乎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伊斯兰教的纪年希吉拉历始于公元622年。651年,波斯萨珊王朝灭亡。711年,阿拉伯名将古泰白·伊本·穆斯林(又译为“屈底波”,Qutaybah ibn Muslim)攻占了中亚名城布哈拉和撒玛尔汗。712年,穆罕默德·伊本·喀希姆(Muhammad ibn al-Qasim)进攻印度河流域,据说曾远征至克什米尔山脚下。10世纪时中亚已基本实现了伊斯兰化,佛教、摩尼教和拜火教等几乎销声匿迹。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王朝伽色尼王朝(962~1212年)经常向印度北部发动圣战。也就是说,在火空海纪年的403年间(624~1027年),正是伊斯兰教对中亚、印度实施征服的时期。但是,“火空海”纪年始自624年,即先知穆罕默德迁徙至麦地那初期,那时伊斯兰教还不可能对中亚和印度产生影响,那么火空海纪年为何与希吉拉纪年如此接近,尚难以解释。《土观宗派源流》中说,异端教主“名为具甘者或名蜜慧者,造著外道的历法,传播回教。”(注:(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235.)有学者认为此处“蜜慧”乃指“穆罕默德”而言。如果是这样,则“外道的历法”可能就是指伊斯兰教的希吉拉历。
本文对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在哲学、神学领域的交流的探讨只是抛砖引玉,尚待方家指正。可以预见,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将揭示伊斯兰文化与藏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4期,第146~15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贤亮:信仰危机是社会浮躁的根源
下一条: ·[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