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一部文化价值非凡的苗族古代经典
——《苗族贾理》评介
  作者:王凤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21059
 

贾师以一领众随的方法传授《苗族贾理》 (王启征 摄)

 

  《苗族贾理》历史悠久 传承濒危

  据分析,《苗族贾理》雏形可能产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其早期版本,随着苗族先人大迁徙到贵州黔东南和黔南毗邻地区而散布在今丹寨、麻江、凯里、雷山、黄平、施秉、台江、剑河、榕江、从江、三都、都匀等县市,约至清雍正贵州改土归流前(公元1720年代),形成了各地流传至今的版本。

  当代,结构完整的《苗族贾理》主要流传于丹寨县境及毗邻的凯里市舟溪地区。调查考证表明,《苗族贾理》曾随一部分苗族先人的迁徙路线,经今黔东南州的榕江渐次向雷公山地区、丹寨地区流传,后又分别向三都、都匀、凯里方向流传。

  丹寨县历史上很长时期里被称为“化外生苗”地区,当地苗族人民世代自给自足、自主管理,《苗族贾理》作为权威经典,成了当地教育群众、规范群众的行为与理念、管理苗族社区的的法宝。在清雍正实行改土归流、建立八寨厅流官政权以后直至解放初的200多年里,除了雍乾、咸同时期发生两次大的战乱外,社会动乱的次数较少力度较小,即使在咸同战乱时期,丹寨地区有10多年处于苗族农民起义军的稳定控制下,因此虽然当地原有的苗族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被渐渐瓦解而并未消亡,《苗族贾理》的社会管理功能虽渐渐减弱而并未丧失,尤其是它的文化娱乐和祭祀祈禳功能仍然延续且不可或缺,丹寨也因此成为了有利《苗族贾理》传承与守护的一个“文化孤岛”,成为重要的流传中心,先后出现过众多的传承人,如清乾隆时期干河寨贾师龙里戈努,清同治至光绪时期干改寨贾师龙简该,民国时期干河寨贾师龙尼珐蓝等,都是知名的传承人,他们都因精通《苗族贾理》而担当过苗族最盛大隆重的鼓藏节的祭鼓师角色。清末至解放初期,全县境学习、传授、应用《苗族贾理》的风气仍相当浓厚,人们以懂《苗族贾理》、遵从“贾理”为荣,其传承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也要清醒看到,《苗族贾理》是产生和流传于苗族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条件下、主要服务于苗族传统社会结构的一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当代教育与传媒的普及,《苗族贾理》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与苗族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的距离已越来越远,目前已处于断代失传的景况,成为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与保护。

丹寨县五一村解放初曾有十多位贾师,如今仅有一人稍懂且后继无人 (王启征 摄)

 

  现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苗族贾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于促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利用,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尤其可喜的是,仅2010年春节前后,丹寨县非遗保护部门就拨出相当多的经费,扶持多个村寨的贾师办班开展传授活动。《苗族贾理》迎来了传承与保护的新机遇。

  作者简介:王凤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丹寨县史志办公室退休干部,丹寨县苗学会副会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灵川“六月六”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
下一条: ·贵州戏剧如何走向大市场?
   相关链接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石维刚 龙宗清]湘西苗族舞狮传承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陈沛照]从民间仪式到文化展演
·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