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作者:孙燕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16148
 

  三

  风尚在反映时代变迁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晚清社会变迁,有助于加深对晚清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以及其他变革的认识。

  近代中国社会变动建之于社会风尚发生变化基础之上,没有社会风尚的变化,没有风尚变化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深刻影响,社会变革就失去了必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宏观地看,晚清政治变革如果没有社会心理做铺垫,就不那么容易成功。反之,如果没有事先做好民众的观念转变工作,没有让民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在广大群众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就发动一场政治运动,哪怕只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都是不易成功的。当然,就全国整体而言,社会风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变化又只能在政治变革成功之后。比如辛亥革命以后,甚至民国二十年以后,广大内地城乡才逐渐发生深刻的社会风尚转移,才发生了真正的社会变迁。这一点又是中国特殊的环境造成的。

  总体说来,晚清时代的北京风尚有了趋新之势,但是对其量其质以及发展的程度不能估计过高。如,20世纪初十年,北京出现了照相、西餐馆、公园、电影、时装新戏、体育运动会、马戏表演等新的餐饮娱乐方式,甚至还有了整容等新行业,引得“贵胄名族联翩而至”。[55]。但是,新的生活方式在数量上并不占优,真正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还是抖空竹、放风筝、斗蟋蟀、养鸽子养鸟、听京戏、玩票……李声振丙戌(1886)年间辑录的《百戏竹枝词》所述游戏活动除“影戏”内容不甚了了外,其余全部是旧式玩好。更晚近一些的笔记也说:“京师人好听戏,正阳门外戏园七所,园各容千余人,以七园计,舍业以嬉者日不下万人”,“京都戏园,正厅名曰‘池子’,长桌、长凳挨次横列,看客布衣短褐,皆赶车之流,无一正经体面人”。[56]宣统年间竹枝词说:“三十年间尚记曾,戏园加凳偶然能。而今日日都如此,中国真堪富庶称”。“夜戏公然见帝京,争将歌舞绘承平。缘何不许金吾禁,都有章章义务名”,以此可见清末京师演戏之盛。[57]娱乐休闲如此,其它方面的变化也是有限度的。

  1922年,北京高师学生曾经做过民意调查,题目是“中国有许多不良风俗和习惯,你觉得哪一项应当改良”,结果“以关于婚姻者最多,有106票;缠足次之,80票;迷信又次之,50票”。当时人们眼中的旧风习还包括旧的家庭制度、吸食鸦片、男女交际不公开、旧式礼仪等。[58]调查结果一定程度说明社会风尚变化的迟缓与滞后。另据留心风尚的人观察,迟至20世纪30年代初,冬天“逛庙”(赶庙会)的各色人等,“有穿黑布大棉袄、头戴白毡帽或头上包着羊肚子手巾的老乡;有穿毛蓝布罩衫、头戴海虎绒帽子、外罩黑洋缎大棉坎肩的老太太;有身穿阴丹士林大褂内着花缎棉袍、围着大红包头围巾、脚穿黑大绒骆驼鞍棉鞋的小媳妇……各式各样的人挤来挤去,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老北京’……太‘洋’派的人是比较少的”。[59]20世纪20~30年代尚且如此,晚清情况更可以想见。翻开清末民国年间地方志,很多变化发生在民国以后,甚至一直到民国二十七八年以后,才有近代影响的痕迹。离城区很近的顺义县,民国十二年(1923)才在主要干道上修了汽车路,其它地方仍以土路为主。作为京城门户的通县,民国三十年的方志里记录的婚姻情况仍然是“择门第之相称,凭媒妁以联姻”。[60]

  总起来说,不变的东西多于变化了的东西,即使是变了的那一部分,也不都是一变从新。变化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响应这些变化的往往是官吏阶层、新知识阶层。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随着庙堂兴废、政权鼎革而结束,而是随着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继续向前发展,在更广阔的时代场景中,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统风貌。

  (资料来源:孙燕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华文史网编辑部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7-6-23

上一条: ·[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下一条: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