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
——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3 | 点击数:14510
 
 
注释:

[1]
实验分析完成之后,曾交由所有被试进行评点,目的在于检测实验分析的推论与被试的真实状态是否有明显出入,借以调整分析结果。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一次互动式写作的结果。
[2]实验助手: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黄晓茵、王媛媛、张雅馨,本科学生郑泽海。
[3]以下4则故事均从钟敬文《中国的水灾传说》(《钟敬文文集·民间文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一文析出。
[4]普罗普(Propp)对“功能”(Function)的定义是:“依据在行动过程中的意义而确立的人物的行动。”并且认为:①功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分。人物的功能是一个故事类型中恒定的因素,不论由谁来完成这些功能。②神奇故事中,功能数目是有限的。③功能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固定的。④就结构而言,所有的故事都属于同一类型。
[5]“嫁接”原指一项生物技术。将一株植物上的枝条或芽等器官接到另一株带有根系的植物上,形成新的植株的过程,叫嫁接;这个枝或芽叫接穗;带根系的、承受接穗的植株叫做砧木。本文之所以把不同情节或功能之间的粘结关系叫做“嫁接”而非“复合”,是因为:①复合指称一种物理过程,它可能是有机融合,也可能是无机粘结;而嫁接是一项生物技术,它包含了对亲和性的要求。②复合可能是对等过程也可能是非对等过程,本身不包含主次判断;但在故事嫁接中,一般来说总是存在一个占优势地位的、属于故事主体的基干情节(砧情节),另有一个或多个粘结于砧情节的、占从属地位的功能(接穗)。区分主次有利于我们确认故事的类型。
[6]被试编号以本文讨论出现次序为序。下同。
[7]“元故事”概念的提出,参见陈连山:《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8]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33434页。
[9] CR7评点:“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是符合我当时再叙述故事的心理情况的,而且,在再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听的故事(4个)有许多杂混在了一起(由于其相似性),过了一星期后更加记不清哪个情节是哪个故事的了,故而有糅合的情况出现。”
[10] CR5评点:“我在记录时,似乎也是这样,以源故事1为砧情节,又模模糊糊地受到其他源故事的干扰,因此叙述的文本含有不少嫁接成份。有些接穗还是从过去的知识库中提取出来的。”
[11]在元故事系统的功能序列中,存在如下一些因果相关:∵①∴②、∵②∴④、∵④∴⑤、∵⑤∴⑥、∵⑥∴⑦、∵⑥∴⑧、∵③∴⑧、∵⑧∴⑨、∵③∴⑨。其中原因⑥造成了后果⑦和后果⑧,后果⑨由原因③和原因⑧造成。
[12]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认为,一个不完整或开放的图形总要趋向完整或闭合(Closure)。一个在圆周上缺一小段的圆圈,往往会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圆圈。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是一个不完整的或开放的完形,它在人身上会造成紧张,只有当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闭合形成了,紧张才能解除。
[13]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14] CR5评点:“我觉得加入这个细节会使故事显得更加滑稽有趣。”
[15]许多被试对实验分析的评点中都曾涉及这个问题。如CR20评点:“我们以自己所有的关于民间故事的知识和记忆来引进情节,丰富或改造故事。”又如CR5评点:“我很认同这一点,我在凭记忆笔录的时候,语言风格遵循了小时候所听到的民间故事的风格;对源故事1的创造回想,又拉入了《白话唐传奇》中的一些故事细节。”
[16] CR21评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忘记故事中的某些细节。突然有一天说还要让我们复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将这些遗忘的细节用自己内心的另一种方式填满。而这种方式,正是我们心里所想故事的发展细节,每个不同的细节拓展方式都打上了深深的复述者性格的烙印。” CR3评点:“我认为引进细节是因为对其固有情节的忘记而导致的本能的弥补。”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下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是一门国学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