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
——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3 | 点击数:14509
 
进入讨论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用四个复杂句,每句均包含四个命题(例如其中的一个复杂句是“在厨房里的蚂蚁吃放在桌子上的甜酱”,它包含下列四个命题:一、蚂蚁在厨房里;二、蚂蚁吃酱;三、酱放在桌子上;四、酱是甜的)。把每个复杂句又分拆为分别包含一、二、三个命题的句子(例如上述复杂句可分拆为包含一个命题的句子有:蚂蚁在厨房;酱在桌子上;酱是甜的;蚂蚁吃酱。包含二个命题的句子有:蚂蚁在厨房里吃酱;蚂蚁吃甜酱;甜酱在桌子上;蚂蚁吃放在桌子上的酱。包含三个命题的句子有:蚂蚁吃放在桌子上的甜酱;在厨房的蚂蚁吃放在桌子上的酱;在厨房里的蚂蚁吃甜酱)。上述分别包含一、二、三个命题的句子,都是有的让被试学习(学习时采用随机呈现的方式),有的不让被试学习。而那个包含四个命题的复杂句(即原型),却一直未让被试学习。然后以上述学习过的句子和未学习过的句子,再加上从未学习过的那个四命题的复杂句(即原型),随机混合依次呈现,让被试辨认哪些句子是学习过的,并按正负各五级评定自信度。
结果,被试对实际上并未学习过的,包含四个命题的句子再认自信度最高,而且再认自信度的高低随句子包含命题的多少而转移(即包含命题愈多,再认自信度愈大),至于句子是否学习过,关系反而不大。[8]
心理学家的结论是: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把学习内容按原样储存于记忆中,而是自动地对学习内容作了记忆归类。归类形成了那一类事物的典型,也即“原型”。再认时,被试不是以实际的学习内容作为标准,而是把原型作为标准。
理论上,我们的元故事即是一个水灾故事的原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故事再现中的嫁接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非有意识的情节复合或者故事延伸。[9]
但事实上,“元故事”是一个比“复杂句”更为复杂的系统。后者是若干简单句和次复杂句的单纯语义之和,前者却只是一种抽象的功能之和。也就是说,复杂句的语义完全等价于简单句和次复杂句的语义之和,但抽象的元故事却并未完全涵盖4则源故事的所有内涵,因为源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行为细节等情景性要素未被包含在元故事之中。
因此,被试对源故事的回忆,实际上必须是一次“双重提取”:对记忆表象(特定源故事)的提取;对抽象的原型(元故事)的提取。前者体现为对具体形象和场景的提取,后者体现为对功能和功能间关系的提取。
在这一双重提取的过程中,记忆表象是进入故事回忆的关键支点。由于不同个人之间形象记忆的差异,不同的源故事可能成为不同被试进入回忆的关键支点。这一源故事(关键支点)就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再现情节,也即“砧情节”。从元故事中提取的、砧情节之外的功能就是“接穗”。[10]
现在,我们试着从另一角度对“双重提取论”作一验证。
如果说故事的再现是一次双重提取,而且是在9个功能间的提取,那么,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只做多于特定源故事功能数的提取,提取过程也可能发生遗失。也就是说,再现后的故事可能嫁接了一部分特定源故事中所没有的功能,但也有可能会遗失一部分特定源故事中原有的功能。
我们还是以CRⅡ为据,以验证前述假设。见表3 
3:故事再现中的功能遗失

源故事
原有功能
被试
现有功能
遗失功能
源故事1
④、⑤、⑥、⑦、⑧、⑨
CR10
④、⑤、⑥、⑦、⑧
CR1
①、②、④、⑤、⑥、⑦、⑧
CR3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源故事3
①、②、③、⑧、⑨
CR11
①、②、③、⑦、⑧
CR12
①、②、③、⑦、⑧

 
我们知道,系统的功能排序基本上是一种历时的顺延。在这一历时序列中,前后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11]序列中的每一个功能,可能是其前某些功能的果,也可能是其后某些功能的因。如果序列中存在一个非因非果的功能,那么,这个功能就没有太大的存在意义,系统就不可能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我们把完整的因果关系链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常态,而把因果关系的缺失视为一种不稳定状态。同样,因果关系越强,功能的稳定系数越高;因果关系越弱,功能的稳定系数也越低。
从表3可以看出,功能的遗失几乎全发生在功能⑨。这是因为,功能⑧“天灾降临”与功能⑨“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化身为异类”只是一种弱相关。虽然功能⑨依赖于功能⑧,但功能⑧不必引出功能⑨就能与前列的功能组成完整的情节,所以,功能⑨的稳定性相对较低,比较容易被忽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再现,8SR所提供的文本中,无一出现上述系统内的嫁接现象。因为对于SR来说,他们记忆中的所谓“系统”,就只是特定源故事本身。他们的双重提取,也只能发生于这一特定源故事内部,而不能从其他未知的源故事中提取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下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是一门国学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