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杰克·古迪]口头传统中的记忆
  作者:[英] 杰克·古迪 (Jack Goody)   译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6 | 点击数:17803
 

  结 论

  我已经试图驳斥有关口头文化中的记忆的一些“神话”。精确的逐字回忆在书面文化中一般来说更困难,其部分的原因是,通常没有对巴格里这样的一个吟诵做逐字重复的需要。每个表演也是一个创造行为,在表演者和创造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这种二分不存在。因为,请雅克·德里达允许我有不同意见,口头文化中并没有和我们的档案局或埃卜拉[6]或亚历山大[7]的早期图书馆一样的档案馆。当然文化的更大一部分是在心里尤其是在语言里被负载着,但并不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档案形式;因此方言才增多了。和一切文化一样,口头文化也依赖于储存知识;但这种知识中有许多是以无法被精确回忆的一种方式被储存的,我们通常把这种方式和记忆的心理操作联系起来。如我所说,它是重新加工的经验。

  马塞尔·茹斯(Marcel Jousse)或多或少地把记忆和经验以及人类经验等同了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只是他记忆的东西……记忆是深化的智力……记忆是人的全部而人的全部就是记忆。”(原文引自G. Baron,Mémoire Vivante: Vie et Oeuvre de Marcel Jousse,1981)茹斯的心里有一个特殊的论题。在他看来,耶稣被视觉化为拿撒勒的伊师拿(Iéshona)拉比[8],他在犹太教公共组织“记忆集会”上传授门徒。通过使用他所说的口头风格的各种技巧,这些门徒死记硬背了这位大师的言语,以便把它们传递给更广泛的世界。

  问题是所谓的“口头风格”是标志着有文字社会的特点的口头话语的风格。拉比们如果不识字,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他们的工作就是死记硬背这个书面的文本,他们通过各种记忆技术手段才做到了这一点。在口头文化中,一个人不太关心对茹斯来说非常重要的精确记忆:如果弟子们通过口头手段准确地学习,那么,我们就会见到耶稣的确切言辞,而不是很长时间之后重构的一个异文。但是,茹斯和其他一些人看作口头话语中非常典型的记忆技巧似乎更是书面文化中的口头交流的建构物。这可能就是诗歌创作的严格诗性结构的情况,当然也是用来死记硬背《梨俱吠陀》的那种技巧的情况。这些似乎不是口头文化的众多残余而是书面文化的工具。它们更多地在这样一个情境中使用,因为正是有了识字,精确的逐字复制的观念才成为可能并且受到重视。这就是它与婆罗门和拉比发生联系的原因。

  理查德·森尼特在本书中的那一章讨论了集体记忆,但谈论口头文化中的集体记忆是危险的。口头文化并不保存在每个人的记忆库存中(除非有语言,它多半是这样的)。记忆和经验一样多变。不同的人可能掌握着少许记忆。他们互相提醒着在婚礼或丧礼中要做什么而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创新了文化事件。口头文化的静态特点的观念在技术方面可能部分地是真实的(不像我们的那样)。但在其他一些方面,有更大的弹性。正是识字文化衍生出记忆手段,不仅使用韵文而且有弗朗西丝·耶茨在其著名的《记忆术》一书中讨论的空间的手段。口头文化中的记忆的限制,遗忘的作用以及语言和手势的生成性使用都意味着,人类的多样性处于连续创造的一个状态,常常是循环性的而非累积性的,即使在最简单的人类社会之中。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Bartlett, F.,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Dewdney, S.,The Sacred Scrolls of the Southern Ojibw a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5.

  Finnegan, R.,Oral Poetry: Its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Goody, J.,The Myth of the Bagr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

  Goody, J.,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Savage Mi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Neisser, U.,Memory Observed: Remembering in Natural Contexts, San Francisc Freeman,1932.

  Yates, F.,The Art of Memo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注释:

  [1]英国的第一部英雄史诗,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以古英语写成,也是继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译注

  [2] 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英国诗人。他的诗好用头韵、内韵、略语、复喻,在格律和辞藻上都有创新。——译注

  [3]一种假扮兔子者在前面边跑边撒纸屑,假扮猎犬者在后面跟踪追赶的户外游戏。——译注

  [4]《密西拿》,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共6卷,62篇。——译注

  [5]the Lord’Prayer,或译天主经,是基督教最常用的一篇祈祷文,其开头是“Our Father Who are in Heaven”(我们在天上的父亲)。——译注

  [6]1975-1979年在叙利亚北部发现的4000余年前埃卜拉帝国的文化遗迹,在这里出土的大量泥书板是迄今发掘出的公元前30世纪中最大的档案馆。——译注

  [7]埃及港口城市,有著名的古代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译注

  [8]犹太教中执行教规和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神职人员。——译注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6-1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下一条: ·[何道宽]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
   相关链接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彭伟文]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吴滔]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张晨]记忆“过往”与记忆“未来”:圩场的两种发展面向
·[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王晓葵]从“文物保护”到“遗产化”时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