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董晓萍]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七十年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10913
 

  四、一代宗师 天下桃李

  历尽70年的寒暑春秋、风风雨雨,钟敬文先生终于为祖国的民艺教育事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园丁之路。

  如今,他的学生巳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多数人成为活跃在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业骨干。许多人被晋升为副教授、副研究员或教授、研究员,有的还成长为中年一代的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民间故事学家许钰教授,著名当代民俗学家张紫晨教授,翻译家、特级教师连树声先生,中原神话研究专家张振犁教授,民间文艺学家屈育德副教授,民歌研究专家陈子艾副教授等,都是他在今天学界已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及门弟子。他近十几年来培养的青年一代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也都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巩固和发展老一辈专家学者所开创的民艺教育科研成果而努力奋斗。

  钟老所培养的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也已带着对钟先生的深深崇敬和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在世界的各个不同角落,传播着中国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1983年,在为“庆贺钟老从事民间文学教育事业60周年”举行的纪念会上,周扬同志曾代表中国文联领导高度评价钟老:“中国是个大国,是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这个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就赋予了民间文学事业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但是,“在我们中国搞文艺工作,特别是民间文学工作,能坚持下来的不多,钟敬文同志在这方面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作出了显著成绩。”“所以,像钟敬文同志这样搞民间文学的,在中国是‘稀有金属’”。“钟敬文同志是毕生坚持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像他这样的人,中国能有几个?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应该向钟老学习。[11]”多年来,钟老多次荣获教育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一再表彰。

  钟老现在在想什么?他为自已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知难而进”,下联是:“除死方休”。他说,他还要奋力向前走。

  注释:

  --------------------------------------

  [1]引自《读升学》,刊载于《光明日报》,1954年6月27日。

  [2] 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

  [3] 见《民众教育》季刊2卷1号,1933年。

  [4]《前奏曲》,见《艺风》第2卷第12期,1934年10月。

  [5]《民间艺术专号》序言、《民众教育》月刊5卷4、5期,1937年。

  [6]参见《略谈民间故事》、《民间文学》1955年10月,《人民口头创作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1958年,收入《民间文艺读薮》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7]杨济安《香港达德学院时期的钟敬文教授》,《达德学院建校四十周年纪念专刊》,1980年出版。

  [8]《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群言》1987年第8期。

  [9]《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群言》1987年第8期。

  [10] 《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序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 周扬《继续发展民间文学事业》,《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

  (本文原载董晓萍编:《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海口:南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25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
下一条: ·[吴真]钟敬文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民俗研修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