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董晓萍]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七十年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0 | 点击数:10856
 


  钟敬文,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03年3月20日生。广东省海丰县公平圩人。原名谭宗,入小学时更名敬文。后曾用笔各静闻、静君、粟等。1922年秋舌广东陆安师范毕业。1926年秋至1927年夏入岭南大学半工半读深造。1934年春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研究部,专攻民间文学及民俗学。1936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回国。

  产生于现代中国急剧变革背景下的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两个特征:即发轫于大学,同时面向社会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同时肩负起唤醒民众民族意识,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这两个历史特征,形成了早期投身运动、并始终建设着这两门学科的钟敬文先生的两种学术特质: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又是资深的教育家;既是领导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运动的泰斗,又是“开创我国民间文化教育学科的一代宗师。由此决定的他的学术活动,宛如两行足印,清晰地记录了他的富有特色的治学执教生涯。

  20年代参预北大歌谣学运动,后参加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组建;同时曾任故乡小学教师、岭南大学中文系文牍员兼附中教师,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兼预科国文教师等。

  30年代参预创建杭州中国民俗学会,后投身抗战,任广州四战区政治部上校视察专员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曲江分会常务理事;同时曾任杭州高级商业学校教师兼浙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国文系讲师、西湖国立艺术院文艺导师、江苏无锡教育学院讲师兼北京香山幼儿教育师范学校国文教师〈时两校南迁桂林〉,并两度出任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教师,主讲民间文学。

  40年代参预发起、领导华南方言文学运动,任方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同时于1941年应聘至中山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兼文化学院教授〈校址先在坪石、后迁连县,1945年日军投降后回广州〉。1947年被校方以思想“左倾”为由解聘,遂抵香港。在香港达德学院文哲系任教授。1949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由香港到北京。自1949年秋起,执教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

  50年代受命筹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副主席,同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校副教务长、科学研究部主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70年代学科恢复建设至今,联名顾颉刚等七教授倡议建立了中国民俗学会,任理事长,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以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华谜语学会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等多种学术团体的顾问和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同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历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主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以及国务员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作为自己学科领域中的行家,又具有长期的教学实践,钟敬文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量撰述,成为他开创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石,它们包括《民间文艺读薮》、《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等专著和所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探索》等著作20余部。其中,《民间文学概论》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87〉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发表论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等二三百篇。其中包括《民间文学和民众教育》、《高等学校应设置“人民口头文学创作课”》和《注意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等颇有影响的教育篇章。此外,钟先生作为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集《海滨的二月》和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等,也是解放前后多次被选编入文科教材的佳制。

  70年来,钟敬文先生怀着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对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执着热情和对于所从事的师范教育及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无私奉献,勤奋耕耘,以科研带教学、用教学促科研,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创建,作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重大贡献。他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他所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作为宝贵的财富和不可靡灭的劳绩,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
下一条: ·[吴真]钟敬文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民俗研修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