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发布会
  作者:记者 陈晓蓉 董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28621
 

  3.《年画世家——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口述史》

  讲述人 :邰立平(年画艺术家,汉族,陕西凤翔人)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最大一宗,从发现的第一张宋金时期的年画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年了。它的起源则源于更早的传说时代。年画是中国传统的节俗装饰品,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地反映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艺术形式。在清代晚期,年画已经流传于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生产年画的产地达到20余个。出现了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等地著名的年画产地。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的改变,木版年画的使用和生产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目前在全国仅存的作坊或博物馆不足十个,有的只有两人在坚持。曾经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年画,无论其艺术水准还是文化价值、研究价值都是民间艺术中首屈一指的。年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必读书目。

  本书的讲述人是陕西凤翔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他子从父业、坚守年画的故事令人感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年画,如今就剩下了邰立平和他的爱人在坚持。“两个的人的年画”,是西北年画千百年的缩影。年画后面沧桑的故事,牵动着讲述者的过去和现在……

  (注:邰立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4.《影戏箭杆王——皮影戏表演大师齐永衡口述史》

  讲述人:齐永衡等(皮影表演艺术家,汉族,河北唐山人)

  皮影是中国的发明,本是与招魂和祭祀相关的道具,却无意中成为现代电影的起源。伴随皮影起源的附会之说有很多种,在中国的民间社会,皮影则是影戏的道具。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包括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从唱本到皮影制作,从表演技巧到演奏班子,构成了皮影戏的整体。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影戏人的一生都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表演的艺人和从事皮影制作的艺人的技艺,很多是世代传承、靠口传心授得来的。皮影带给他们快乐和悲哀,带给他们荣誉和屈辱。本书将图文并用地介绍皮影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的同时,还将真是地记录下他们的影戏人生。本书的讲述人齐永衡先生,人称“箭杆王”,是掌握了影戏表演绝技的艺术家。

  (注:齐永衡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手捏戏文——惠山泥人世家喻湘涟王南仙口述史》

  讲述人:喻湘涟、王南仙(彩塑艺术家,汉族,江苏无锡人)

  彩塑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大类,北有“泥人张”为代表的天津彩塑,南有无锡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是江苏著名的传世手艺,它以塑绘结合的方式创作出了闻名天下的手捏戏文和耍货(阿福等泥玩具类)彩塑艺术。其特点是不拘泥于现实逼真的传移摩写,而是突出人物的神态和韵貌。神于里而形于外,犹如戏曲舞台人物的夸张和写神。《红楼梦》中描述了薛璠在苏州捏制小像的情形,连脸上的庑子也没有放过。传世的惠山泥人最为精彩的是手捏戏文人物的塑造,而目前能够制作本土的传统惠山泥人的传承人仅有三四位,其中的佼佼者、中国轻工部正式任命的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王南仙皆为传承多代的世家,两人一辈子搭档,一塑一绘,完全保存了惠山泥人的神韵和工艺传统。她们曾历时八年,一起对无锡的彩塑行的传承脉络和分布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调研。听她们讲述,看她们塑绘,听她们焦虑的呼吁,读者会不由得沉浸在这古老的戏文和彩塑的世界。

  (注:王南仙、喻湘涟皆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网 2010-06-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西方镜头下的民国民生
下一条: ·北京的胡同、门楼、四合院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