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发布会
  作者:记者 陈晓蓉 董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28622
 

  以访谈、口述方式来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人物风物志书,是中国和外国都古已有之的记述方法。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设有专人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史记》记述的内容、汉代《乐府》诗歌的搜集整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到现代的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西方的《荷马史诗》、《马可 波罗游记》等都是口述历史。然而把口述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亦即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则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则起步很晚,仅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1948年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口述历史档案馆,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1953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成立了类似的口述历史档案馆。1967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成立。 1973年,英国口述史学会成立;1974年,加拿大口述史协会成立。1987年,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在英国牛津成立,并定期在欧洲各地集会。口述史的内容涉及外交、军事、法律、情报、太空飞行、历史遗迹、社会保险与福利计划等多方面。

  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对于口述史的方法并不陌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时期历史学的发展,使历史学科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兴起,都超越了传统的历史文献的研究,以物证史、以图证史、以民俗证史的方法,将历史研究推向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民间资料的发掘。口述史的方法对于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具有突破性的一场变革,它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并得到了包括艺术史、美术史等历史学界的充分重视。 “它让中国的口述历史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创了中国口述历史研究和整理的学术规范”,中国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先生说,“这套丛书的意义非一般出版意义,它的出现解决了谁使历史主人的问题,以德艺双馨的艺人为代表的民众自己来抒写自己的历史。”

  专家认为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那些民间土壤上生长的、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网 2010-06-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西方镜头下的民国民生
下一条: ·北京的胡同、门楼、四合院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