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吴重庆]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
——“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
  作者:吴重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9 | 点击数:19296
 

      而神明是如何替人驱鬼的?当鬼犯人时,神明是否动用法力?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神明法力无边,小鬼何足挂齿!若按武雅士所说的神代表了帝国官僚,鬼代表了流民,那么,神自然就有权力且应该对鬼“动粗”(法办)。但事实不然。在驱鬼过程中,“后革命时代”的神明并不亲自上阵,因为衪与神界组织失去联系,无法向上司请求“有关部门”将鬼捉拿归“阴(间)”。所以,神明大多只是扮演“咨询师”或“顾问”的角色,给“弟子”(求神者或“境”内的人)道明真相,指点迷津,至多出一张“符”,让“弟子”或贴于家门口或折叠缝起随身或焚化,警示鬼不要乱来,但最后还得靠人自己去做通鬼的工作,或哄骗或贿赂(破财消灾)。这个过程是非暴力的(神明对鬼并非“见恶便拿”)及协商性的(人对鬼只能“有话好话”)。

      人之敬神求神,是因为神明乃为超时态存在,其记忆之历久及信息之周全远在阴魂或鬼之上,因为阴魂有可能投胎转世而重新从阳间开始记忆,故凡是游魂在阳间的那套“鬼把戏”,都逃不过神明的如炬目光,神明可及时地向人发出预警防范或给人指点迷津避开鬼的作祟。一句话,人之畏鬼、人之敬神求神,都是由于人与神、鬼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致。而职业化而非“仪式型附身”(ritual possesssion)的童乩(35),正可满足人对阴间信息的需求。

      依照已有的解释,女性是不能充当童乩的,如与莆田仅一海之隔的台湾就几乎是淸一色的男童乩(36)。Emily M.Ahern认为,妇女常有从体内流到体外的血即经血,这突破了血当存于体内这一常态或身体界限,故妇女被认为是不洁的。她还指出,“不洁”会阻止人神沟通,故妇女不可去主持高位格神明的祭典,妇女只能为鬼魂附体,因二者皆属“不洁”(37)。就是说,“不洁”的妇女是不太可能为神明(尤其是高位格神明)附体而成童乩的,但目前孙村一带的童乩却几乎清一色的女性,并且,女童乩所附体的神明不再来自“境”内社庙所供奉的文武列圣,位格也高低参杂,且多呈女性化,如“观音”、“元帅”、“妈祖”、“大仙”、“仙姑”、“仙女”等。可见,单从文化的角度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但若将其置于乡村社会变迁的背景,便能寻出其内在逻辑。如上所述,孙村绝大多数中青年男性都已离土离乡,留守的是妇女和老少。虽是人神间的沟通,但还是带入了人际沟通的社会模式,表现为妇女在求神时往往偏向于选择女童乩,而女神明则偏向于选择女童乩作为附体对象。此为求神者、为神明附体者及显灵神明的性别角色关联。又因为众多人在外地“打金”,所以难免有人在异乡患病,他(她)们在就近求医的同时,常常也打电话回家告诉父母或妻子。而村民的求医行为一般是“既看医生又看菩萨”(38)。在家的人听到消息后总是纳闷于为什么又是自己的亲人患病,她们最忧心的与其说是亲人的病状不如说是亲人患病的原因(39),故她们会及时去找童乩,请神明帮助判断是什么鬼魂在作祟并提供排解的办法。神明一般会要求来者报出亲人在外地的居住地址、门牌号码,神明火速赶往巡察,两三分钟后,神明说该患者碰到了外地的完全陌生的野鬼,这些野鬼不过为了讨一口饭吃而作祟。由此便可以理解目前女童乩所附体的神明为何越来越“去地域化”且位格不俗──-因为神明所要帮村人排解的野鬼已越来越跨地域了。

      面对跨地域的野鬼,神明创造性地给人提供了两种新的应对办法:一是在非紧急状况下,出“符”给求神者,求神者再托人将“符”带给在外地“打金”的亲人(孙村一带每天都有来往广州、深圳、上海、昆明、武汉等地的私营大巴),叫他(她)将“符”焚化后冲水服下;二是在紧急情况下,神明也会出“符”给求神者,这张“符”可以将外地的野鬼调回孙村(也许在村人看来,永进社里供奉的本土神明难具此法力),然后直接在村里给野鬼“一嘴食”。具体办法是,求神者回家后,准备一块熟肉、几块饼干、炒花生、一块豆腐,这些熟食不必用碟或碗装,只须将之直接置于木盘内则可,堆成四堆,并将一瓯(小碗)干饭放在中间,然后在院落的角度摆一张放木盘的矮凳,先焚烧那张“符”,象征将外地的野鬼调来,焚香默念,向野鬼说明情况,叫其吃了就别再作祟,最后多烧一些纸钱,因为神明吩咐说外地的野鬼因为路程较远,必须多烧点纸钱才能将其送回去(40)。

      可以说,神界组织的萎缩,导致对孤魂野鬼约束的松驰,使“人”不得不费更多的精力并冒更大的风险去处理人、鬼之间的关系,犹如阳间政府的无能导致社会治安恶化,使百姓在面对罪犯时只能无奈地选择“私了”。而这种人、鬼之间“私了”的成本并不低,有时高得让人不堪承受。

      每年农历九月廿六日,是孙村永进社“杨公太师”的生日(俗称“菩萨生”),其时,必定会请“司公”做“超渡”,附近的孤魂野鬼会在神诞之日赶来,希望得到赦罪超拔,渡过阴间苦海。做“超渡”就是希望让死者超生,让生者安宁,使阴阳两界更有序。“超渡”过后还有“陪孤”,安抚那些不得超渡以及腿脚不便的姗姗来迟的野鬼。另外,永进社元宵时,还做“普施”仪式,“司公”不停念道:“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万变千千万万”,给所有的孤魂野鬼“一嘴食”。举行“求平安”、“超渡”、“陪孤”、“普施”仪式,事实上都是以本“境”集体名义安抚鬼魂,是向村人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但光有这些集体性仪式还不够,每年“菩萨生”时,乡老都会收到上百条各家各户乐捐的“目连戏”(孙村尚不是百户),每条5元,乐捐“目连戏”的目的是希望以家户的名义超渡一些冤死、枉死的鬼魂,做点“善事”,以减少人、鬼冲突(41)。“司公”将上百条戏集中一起,念出各家户家长姓名,象征性地一次过。

      即使如此,有些家户还是摆脱不了鬼魂缠绕,只好咬牙做“拜忏”,但这得有经济实力。“拜忏”仪式繁多,需要聘五至七个“司公”,连续做一天一夜。“拜忏”的目的是增进先祖在阴间的福利,如焚烧纸糊的轿、车、马、房屋及新近的电视、洗衣机、冰箱等时髦日用品。已故的三代之内的祖先(父母亲、祖父母、曾祖父母)会得到轿,若是未成年病故的,女孩得小轿,男孩得马。已故的三代以上的“历代公妈”,糊给一部大汽车总载。做“拜忏”的东家都会事先确定一位“主得”者,一般是与自己最亲近的已故的父亲或母亲。如果说“超渡”、“普施”是撒胡椒面似地泛泛救济鬼魂,鬼魂很可能少得或未得到,那么,“拜忏”则是针对先祖的专场惠济,其效果与可靠性远在“超渡”、“普施”之上。无奈做一场“拜忏”需耗费5000至上万元,这是一般人家无力负担的。

      如果是长期遭受鬼魂作祟而又实在无力满足鬼魂欲望的家庭,在到处求神拜佛皆无济于事之后,只好宣布与一切旧有鬼神彻底断绝关系,意思是说“我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这就是孙村人所说的“番教”或“食耶稣”,即改信基督教。在孙村近百户家庭中,共有三户“番教”家庭,而其中两户是在无奈之下作此抉择的。“番教”家庭不参加村内任何敬神娱神活动,“番教”与“非番教”家庭一般也互不通婚,以免信仰背景不一的青年男女成家后在过年过节时引发冲突,这对长期生活于基督教信众仍占绝对少数的汉人社区的家户来说,宣布“番教”几乎等同于宣布与乡间社区脱离关系并自愿边缘化。

      在2005年之前,与我国其它农村一样,孙村的各项税费负担也极为沉重。如果有人同时了解到鬼魂对个别家户的不断扰犯逼迫,当兴“苛政猛于虎,鬼魂猛于苛政”之叹,并怜悯于村民承受看来自阴阳两界的双重艰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文章来源:三农中国 2008-07-01 22:16: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医药的源起与民间信仰[1]
下一条: ·[张洪忠]我国居民信仰状况与传播渠道研究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孙宇梦 沈昕]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情民谊重构路径探索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马千里]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对乌克兰流离失所社区的活态遗产进行确认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