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以端午礼俗为例
  作者:何星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16678
 

  结语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的端午节源远流长,在夏代或夏代之前便存在。中国端午节是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端午节是流。端午节传到相邻国家和地区之后,与当地的文化整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端午节。在使用太阳历的时代,中国的端午节与夏至为同一天。

  (2)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中国人不仅追求社会系统、个体系统的均衡和谐,同时也追求自然系统的均衡和谐,即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和谐,如昼夜与太阳的和谐,水和火的和谐等。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只有自然界的和谐,才有可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自然界不和谐,就会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3)中国古代的思维结构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思维结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既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可以转换的。如前所述,冬至是阴盛阳生,而夏至是阳盛而阴生之时,是阴阳这一对结构转换和过渡的阶段。从端午的各种法物和祭品来看,也表明五行是既相生相克,又相互转换的。这与人类学结构学派的奠基人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y-Strauss)提出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在《历史之岛》等有关历史人类学著述中,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以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静态结构观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文化的结构转型观,指出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的静态结构观是一种纯粹的共时状态,是一套相互对立的,因而也是互相界定的,处于同时性层面的诸多符号之间的关系。而结构具有一种内在的历时性,它存在于“种种基本形式的文化生活”中变动不居的关系里,是一种生成性的展示过程。在任何文化秩序中存在诸多逻辑上的可能性,包括自相矛盾的可能性,而并不存列维—斯特劳斯所言的固定的对称关系。

  (4)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选择“重午”和“重五”作为节日日期,是月日相重的日子既是特殊的日子,也是不和谐、不吉祥的日子,是需要祭祀的日子。冬至祭祀与“阳/天/圜丘/南郊/火/德”相关联,夏至祭祀与“阴/地/方泽/北郊/水/刑”相关联。从传统的端午习俗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水”。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许多物品,如五彩丝、五色缕、五以缯、五色桃印、五毒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象征五个方面和五行相生相克,目的在于驱魔避害,以保清洁平安。端午节的粽子和龟肉象征阴阳相裹、阴阳和合。鸭子是阴性动物,端午吃鸭子和咸鸭蛋,其目的是加强阴性的力量,使之阴阳和谐。

  (5)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既有迷信的因素,也有科学的成分;既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因素。应该科学分析、科学对待。 

(原载《民族研究》2008年 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8-06-07 08:26:4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梅联华]从龙虎山民间传说看端午习俗
下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端午
   相关链接
·[崔红燕]《搜神记》中灾异说之变形类故事解读·[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朱玫洁]试论为什么算命在当下仍然流行·[张自然]年画中鸡形象之文化内涵探源
·[鄢玉菲]端午“五色丝”背后的文化因子·[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