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尚杰]时间概念的历史与被叙述的时间
  作者:尚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17458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重新解释,立足于把此在Dasein,法文étre-là)哲学史讨论的存在概念区别开来,具体说,时间的此在不同于庸俗的或钟表上的时间。利科说,这里有对胡塞尔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放弃了把心灵的时间与世界的时间对立的立场,此在不是心灵,而是被我们惊奇地发现(由于运气、缘分、偶然性)就在那里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试图在简单的心灵与物质要素之外讨论问题:自然与此在不是对立的关系。因为世界本身成为构成此在的时刻。在世界,面向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呢?这是分析此在的出发点。《存在与时间》用了将近200页分析-世界”——“此在的结构。注意,这里首先提出的,是-世界的空间性问题,尔后才是时间性问题。海德格尔试图用提出新问题(此在)的办法,超越上述奥古斯丁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在时间观问题上的对立,用此在动摇单独物理的或心理的要素,当然,也包括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的超越。此在的野心和疑难在于如何解释时间的内意识如何也是客观的时间。这个任务是用-世界的结构完成的。
胡塞尔曾经试图让时间本身显现出来,利科评价说,从《存在与时间》第一页开始,海德格尔就让胡塞尔的愿望破灭了,因为海德格尔要忘记存在:虽然海德格尔肯定本体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但同时,现象学只有作为诠释学才是可能的(这有点象上述后退现象)。海德格尔继续了胡塞尔的事业,当他忘记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时,他在对自己老师提出的存在问题加括号。正是在这里,现象学事业不是显学而是隐学:胡塞尔曾经在对自然态度中世界的存在问题加上哲学(现象学)态度的括号后,敞开了(使其显现出来)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现在,海德格尔接着说,还要摆脱胡塞尔能直接看见的现象,因为还有被藏起来的东西,要继续敞开的事业。怎么解蔽呢?这就是海德格尔式的诠释学的任务。从此以后,从前关于时间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两难困境,要在现象学的诠释学道路上得到解决:看见理解(解蔽性质的诠释)让步。
忘记原来的存在与敞开被遗忘了的存在(此在)是相反相成的,象是一枚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此在的时间诠释学把语言问题提到重要位置,就是要冒着不被人理解的风险创造新词,或者给日常用语以新的含义(海德格尔从德语的历史中获得灵感,这对拥有同样丰富的语言遗产的中国哲学家不啻一个启示),让词语旧含义延伸、转向。海德格尔使词源学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和哲学翻译意义上的——因为他诉诸的词语极难或不能被翻译为德语之外的语言,这正是此在的重要含义(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现象,因为Dasein没有准确的汉语对应词)——当海德格尔把最简单的日常时间用语(过去、现在、将来等等)只是作为词本身加以分析时,这种诠释学的转向就已经发生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诠释学试图逃离这样的选择:要么是一种直接的直观,它是哑的,就象在康德那里,先验直观对时间本身什么也说不出来;要么就是一种间接的阐述,但却是盲的,时间本身不能被看见。
利科说,海德格尔在时间问题上有三个贡献:首先,时间问题是在焦虑souci,忧虑、操心、牵挂)结构中得以展开的;其次,时间三维度——将来-过去-现在的统一,是一种非静态(ek-statique)的统一,有一种非停滞的(ek-statique)来自这三维度相互包含的相互流露;最后,这种时间统一体的展示暴露出时间结构就象是层状的,有等级的。比如时间性temporalité)、历史性(historialité)、内-时间性(intra-temporalité)。这三个方面,包括它们的困境,是串联在一起的。[36]
海德格尔要让真正的时间结构与焦虑的结构连接起来,它的直接意义,就是使时间问题摆脱了传统的认识论,把时间问题的重心,放在存在的方式上:存在以被抛弃的方式流落在世界上——它的含义,远比表面上要深刻得多——它有怎样的结构呢?遭遇,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词,甚至一下子本身就已经是遭遇,这就是此在的状态。此在应该在焦虑的结构中,为遭遇而操心,因为此在并不在场(présent),因为此在之在世面对的是自己的界限,也就是,萨特说是虚无。一种不可转移性、无法沟通性(这种遭遇的连续性,或者称作一下子接另一下子是令人震惊的或全部是创造性的景色)。如果被翻译成此在Dasein表达了总是最切己的,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征,那么,这是一个成功的翻译。当然,这种最本真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降临。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不是,而是,所以,是否把Dasein翻译为彼在异域更恰如其分呢?我坚持这个翻译,所以我以下灵活地使用一些边缘性词语说明Dasein的生存状态,我还可以称它为异在。总是别的东西,人性总在超越自身。当然,也可以说,既不在,也不在,而是彼此彼此,Dasein总在周而复始地死和生。如果说死的可能性不是必然的,那是说死的降临(距离人最远的同时也是最近的)是偶然的,死的方式是不相似的等等情形。把彼在与其他所有存在状态区别开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个结构竟然是在对焦虑的诠释中展开的,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最初显露出来的精神状态。彼在不是一个概念或观念,因为它并不准备回答来自传统认识论的问题,它处理同时是最远和最近的还不在这样的问题。这种看不见却又随时准备显露的彼在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为真实,听不到的声音比听见的声音更真实,赤裸比遮蔽更真实。
海德格尔超越了奥古斯丁时间的三维一体,甚至也不是胡塞尔的滞留-前瞻。海德格尔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在焦虑本身中寻找在将来、过去、现在中的复数时间原则。[37]焦虑的问题不是立足于看见,而在于理解或解释。这种说法甚至有点象康德,焦虑被说成是理解其他经验的前提,或者说,是其他经验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都对寻找传统说法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感兴趣,要对别的可能性展开论述。海德格尔式的焦虑,就是可能性的新缺口,他不说将来,把将来换成别的词语——降临、遭遇、一下子,等等——但显然传统时间问题中的将来彼在非常重要。在焦虑的时间结构中,全程都有彼在陪同,这个链条是由消解对要来预料网络起来的,或者说,彼在总在意料之外。从词形看,Dasein中的Da,就是法文étre-là中的,中文中的那儿这儿,把它们加上副词前后缀Da,用副词转化名词,即用怎么代替什么的提问方式,化内容问题为形式方式问题。传统时间观只把未来当名词使用,而海德格尔说同样的意思(Zu-kunft)用法文表达,是àvenir(就来),副词à是表达不确定方向的(后来德里达把它说成是降临性那儿这儿可以来自上下左右,防不胜防。从中导出了它能看见你,而你看不见它的幽灵性问题)。同样,在表达式àvenir中,动词venir由于副词à的加盟而有了新的信念。但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这全部的哲学创新,竟然靠的是在词语本身上玩花样,词语本身或诠释问题被提到首要地位,这也改变了做哲学的方式。对传统本体论的摧毁竟然体现在副词对实体名词本身的增补或置换,这是文字游戏吗?在以上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海德格尔式的Dasein以及焦虑是副词(或方式)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距离最近的可能性,就是在焦虑中时刻降临着的东西,生成就是降临,降临就是生成。
利科说,依据海德格尔以上立场,可以揭示出有一些罕见而又密切的关系,在时间的将来、过去、现在中相互蕴含着。比如,通过将来牵连过去而忽略了当下的在场,换句话说,将来过去都与现在无关。但是,现在时刻,曾经是奥古斯丁和胡塞尔时间分析的中心。这里究竟有怎样罕见而又密切的关系呢?因为人们没有看到,未来到过去之路,并不是人为的或从外部加诸的连接,而是本真的连接,因为已经是(,现在完成时态ayant-été)只有被就来呼唤时才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对就来欠着情,有义务感激就来的东西(象是一个奇迹)——后来,德里达从这里发展出关于正义、朋友、款待、友谊政治、法律等问题上的见解——因为它是在我们无依无靠中唯一能依靠的东西,是在没有关系中建立的关系。海德格尔说,真正的要来'就是真正的已经是的彼在'Dasein)。[38]已经是来自就来吗?是要切断已经过去的连接吗?已经总是和未来建立连接并且因为就要来的开放性而使已经实际上是不确的吗?能用这样的立场重新解释历史吗?这里有诠释学意义上的不对称性,或者叫作诠释失去了原点,找不到相对应的意义。那么,现在如何呢?现在是一种牵挂状态:现在出场的,是使得或产生出来,而不来自复制一个原本,相遇的就是随手抓住的。这就是就来。所有的已经是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使得可能的,总是一再为新的生存状态。是动名词或用动词代替名词的生存状态。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时间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在人们原来对时间的理解之外。时间不再是一条线,而是处处受阻,于是形成差异的结构,若四散状,精神也随之弥散,就要来的多样化。这恍惚又回到了奥古斯丁的膨胀。邻接短时间与长时间。海德格尔也想陈述一种彼此外在的现在之连接,并且因为这样的彼此外在而使这样的连接或持续显得神秘。时间分等,意味着时间(阶段)与时间(阶段)没有关系,或者只有一种没有关系的关系。有远与近的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离开原来的时间。海德格尔强调,即时间有开始终点。他重视时间如何出生的问题,就象他重视(德里达是否从中汲取了在两者之间的思路呢?)利科说,这正是彼在Dasein)的生存状态。表现在陈述上,就是说未曾被说过的话,害怕掉入已经死掉了的陈述方式,更加重视怎么说话的问题。有出生的现在死亡端口的现在,这两个现在能邻接和叠加在一起吗?根据海德格尔的态度,最近的同时就是最远的。早在奥古斯丁那里,就提出了时间膨胀或铺开时间的问题。
出生,就是一个过去不曾存在的事件,就象是一个还不曾发生的将来事件。牵挂什么呢?是生死不停顿地轮流,而焦虑牵挂(应该理解为海德格尔式的现在状态),则是一个虚无(隐、异域)——因此,才谈得上牵挂的问题——“虚无或牵挂或现在这个时间间隔被分开的两端(开始与结束出生与死亡)分开和连接。活着或生命就处于这两端之间,其中活跃着彼在Dasein),这里有意义的埋葬与复兴。当历史从这样的彼在获得诠释,历史就有了新的量度:如何看待历史记录中的知道呢?知道不知道!因为有历史化了的彼在,这使历史研究有了新意——历史竟然可以从将来(就来)的时间获得诠释,是就(要)来的回顾。突出历史上的彼在而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精神相冲突。海德格尔说,“‘彼在'每次都创造了自己的历史'[39]这种存在状态叫作历史性',因此有作为历史的某件事情。[40]一系列孤立的不可跨越,不可转移的事件。总之,在历史的发生学中,海德格尔给要来以最重要地位,朝向已经要来总是具有新的可能性。继承,就是操心无依无靠的状态,与运气遭遇或抓住运气,就象抓住不曾存在的死亡,选择偶然在世(降临)的东西。彼在,是面对死亡的彼在,就在于总是从别处继承遗产,此彼的并立或共在(比如已经彼在现在彼在之间的关系)。[41]就来在历史的已经中敞开潜在的,尚没有被理解的,新的可能性,让过去对未来敞开,诠释学的任务,就是处理不再尚还未曾之间的关系。不再并不意味着真的消失殆尽了,而是上述已经彼在,这就是历史的来源,是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发生或创造的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3期

上一条: ·[周星]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艺术
下一条: ·[张丰乾]“听”的哲学(修订版)
   相关链接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