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陶立璠]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8 | 点击数:12553
 

三、当前民俗学研究的对策


  中国民俗学已经经历了将近20年的恢复和发展时期。民俗,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许由于这种切近生活的缘故,民俗学也最能为人们所理解。正因为如此,民俗文化在最近几年,似乎交了好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很多部门和个人,都指望民俗文化能为他们带来福星,交上财运。致使那些懂得民俗文化的,与根本不理解民俗文化的人,蜂拥而上,都来开发民俗文化。特别是旅游观光部门,更为热心。如:各地民俗文化村的建设热,一浪高过一浪,它究竟给民俗文化带来幸运,还是带来灾难,谁了说不清。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人为景观只不过是一种复制品,连仿制品的资格都没有,其文化史价值可想而知。我不是反对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而是说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应建立在民俗学的研究和科学的基础之上,它应是抢救、保护、研究、展示民俗文化的场所,是获取文化知识的窗口,而不是冒牌的“假古董”。
鉴于目前的大好形势,中国民俗学认真做出自己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加强民俗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的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是一种全民文化,它的产生、发展、演变以致消亡有它自己的规律,要使民俗文化发挥它的多种功能,就必须研究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不仅要使政府主管部门,各级官员懂得民俗文化在民族形成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组织、保护民俗文化活动;同时还要教育群众,正确认识自己所创造的民俗文化,维护他们正当的享受这种文化的权利,同那种任意破坏民俗文化的行为作斗争。
 

  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全国性的民俗普查。民俗普查是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千姿百态,应该经过民俗普查的方式,将民间以语言和口头方式传承的民俗事象,用文字、录象、录音、摄影、制图等方式保存下来,变为科学的档案资料,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是,目前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去进行民俗普查,无论人力、财力、物力都有很大的困难,计划难于实施。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进行地域的和民族的民俗文化普查。这可以和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方志编写规划结合起来。中国历来有“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风俗志在方志编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将它作为民俗文化的信史资料保存下来,使其成为后人了解本土历史与文化的参考。在目前已出版的方志中,风俗志的编写,恰恰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不仅份量少,而且写法上缺乏仔细的商酌,很少具有科学研究和保存的价值。问题出在方志编写中,缺乏科学的民俗普查。如果和民俗普查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一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出色,更好一些。除民俗普查外,还有民俗学专题研究及民俗调查,也需要和普查工作相协调,使民俗普查在时序上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加强民俗学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目前,中国境内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化学工作的人员数以万计,如果把民俗传承人也算在内,人数相当可观。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长期以来从事民间文化的搜集和研究,而大部分人虽也在从事民俗的辑录和整理工作,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民俗文化的爱好者。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民俗学队伍的素质,并不很高。这也影响到整个民俗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俗学会和各地民俗学会,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民俗学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任务。各高等院校、各地文化部门、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创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训练班;开设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田野作业等课程。借以提高受训人员的理论修养,使他们牢牢掌握民俗学调查的技术和技巧,并有目的地使他们在培训期间,参与民俗考查实践。这样便可在民俗调查的基础上,充实研究队伍,建立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人才网络。


  第四,开拓理论阵地,协调理论研究。回顾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在“五四”时代,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二十年代广州中山大学的《民俗》周刊,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两个民俗学刊物,在当时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国民俗学专家和学者。目前,在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中,只有山东大学主办的《民俗研究》和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两家。他们是在惨淡经营中,为中国民俗学竖起的旗帜。此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间文学论坛》,以发表民间文学研究论文为主,民俗学论文为辅。为种状况,远不能适应中国民俗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无论中国民俗学会,还是某些研究部门,应及早地创办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学刊物,以便及时发表研究论文,积累研究成果,促进民俗学学科的更大发展。


  第五,加强国际民俗学学术交流活动。近十年来,中国民俗学界和世界各国民俗学的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起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许多民俗事象跨越国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财富。1990-1991年,中国和日本民俗学者,曾经联合对中、日南方农耕民俗文化进行过成功的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事实证明,这支两国学者互相认识对方国度的民俗文化,考查两国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示各自的民俗文化发展规律,是非常有益的。以往,有些学者将民族学与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作了这样的划定,认为:民族学是研究世界民族的学问(其中包括了民俗文化),而民俗学是研究本国民俗的学问。所以民俗学向来被称为“一国之学”(日本柳田国男先生即主此说)。现在,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所修正。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某些民俗事象的传承和传播是超越国界的,那么民俗学的研究,也必须进行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在这里,比较民俗学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比较是手段,不是目的。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各国学者不断地考查和研究,通过研究方法的借鉴,更有成效地探讨各国民众之间相互传承和传播的规律。


  中国民俗学,经过20年的休养生息,得到了空前地发展。目前它正在向一个纵深的方向前进,如何创造这一事业的更加辉煌的业绩,是大家所期待的,也是摆在每个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思考课题。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冒昧地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既是自己的思考,也希望得到民俗学同仁批评和矫正。

  *注:本文为钟敬文先生90华诞而作。原计划出版纪念文集,后因故未能出版,只好在《中国民间文化》发表。

原载《中国民间文化》学林出版社   199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民俗学五十年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