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鞠熙]死亡观念与城市空间
——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北京为例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15624
 

  租住寺庙的居民当然都不富裕,但相信停灵寺庙安全、干净也是他们愿意住在这里的重要原因。1950年出生的王女士家住梓潼庙中院,她清晰地记得:“原来这后院四周,(尸体)都是搁在棺材里头,直接搁在地上的”。她并不觉得与90多具棺材隔墙而居有何不妥,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因为“过去棺材板子特厚”。为了证明尸体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她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她的婶妈十几年前去世,因不愿火化于是偷偷入棺下葬,就在我们调查的几个月前,她家为了迁坟而打开棺材,发现婶妈的尸身保存得“特别好,除了肚子稍稍有点那什么(腐烂的隐语,王女士显然不愿直接提及“腐烂”这个词,于是用”那什么“来代替)”,其原因就是因为“密封得好”。[11]雍和宫大街的九顶娘娘庙,是东城一带有名的停灵寺庙,1946年尚停灵23具,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不仅不觉得妨碍生活,反而骄傲的说:住在庙里有神灵保佑,不管大人小孩没有生病的”[12]。地安门西大街保安寺内,也曾停有棺材,有的是灵柩,有的是寄放的寿材。保安寺住户尤先生的奶奶,生前就将一口空棺停放其中,尤先生说“那岁数大的,一高兴,就上棺材里躺两宿去。这就是习惯。躺着舒服了,合适了,然后死了才踏实呢。你看我奶奶他们都在那里面睡过。有时候一睡睡好几天,天天晚上上那里面睡去”[13]。大量的调查实例证明,寺庙既能给活人住,也能给死人住,仿佛在神灵的“家”里,生者与死者都能得到妥善的照拂。

  由于缺乏资料,我们无法知道有清一代,同时停灵与出租房屋的寺庙到底有多少。1946年北平市警察局登记的内外城停灵寺庙一共有26处[14],通过查询这些寺庙的庙产登记,发现它们全部都有房屋对外出租。26处这个数字显然有很多遗漏,例如,1939年吴玉帅病故停柩于拈花寺中[15],但拈花寺并没有出现在就1946年的统计表内。另据常人春回忆统计,北京著名的停灵寺庙大约有31座,其中内外城一共25座[16]。下图是结合警察局登记与常人春的回忆所绘制的停灵寺庙分布图,共计37处。如果算上紧紧围绕在城墙外侧,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近郊停灵寺庙,停灵寺庙的数字可能会达到上百座。[17]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北京这座城市成为生者与死者比邻而居的空间。

民国时期北京主要停灵寺庙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寺庙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没有停灵寺庙的地区,恰好都是官署、衙门集中的区域,即行政中心区而非市民生活区。我们有理由推测,正是围绕这些寺庙,北京市民形成宗教意义上的“社区”,但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3.坟地

  今天的什刹海是北京世俗生活的代表性空间:消费、旅游、表演、过度的商业开发,再也不见空旷荒凉与鬼气森森,这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情况不同。而与之相应的是,今天北京市民的墓地——八宝山公墓,清幽、寂静,毫无人迹,这事实上也与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的坟地情况不同。

  正如前文所说,北京市民选择坟地的顺序如下:首选是家族墓地。其次是风水好的个人墓地,但这类墓地随后也会成为家族墓地,因此无需和前一类相区分。最后,也可选择集体墓地,由于入葬者通常是无法承担私人墓地费用的下层贫民,因此这类墓地通常免费提供或仅仅收取极少的费用。为同乡或同职业者所设置的公墓被称为“义地”,而无针对性收葬一切下层市民的公墓被称为“丛葬”。虽然家族墓地和公共墓地之于市民的意义大有差别,但它们的空间分布上却没有明显差异。

  内外城居民虽然共享相同的丧葬仪式与观念,但空间的界限仍然是存在的,有清一代,家族墓地和公共墓地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外城和城郊。乾隆六年(1741),因内城范围内人烟稠密,但土地狭少,无主尸骸无处埋葬,因此由顺天府尹与户部会商,在外城租用地亩,建立义冢。当时共建立义地七处,分别是永定门内香厂、崇文门外文昌宫、东便门外核桃园、广渠门外、广宁门内报国寺、广宁门内潘家地、宣武门外黑窑厂。[18]这些义地都在外城范围内。但也并不是没有例外。停灵寺庙中经常停放大量棺木,如果棺木暂厝的时间太长,且无人认领,寺僧可能就以“坵子”的形式,用砖砌成地面坟墓,将棺木放在其中,以免风吹雨淋。名虽为“坵子”,实际与坟墓并无多大差别[19]。久而久之,寺庙周围就会形成“丛葬”。在内城什刹海南岸,北京最繁华的西皇城根大道北侧的嘉兴寺,就是这样的一处“丛葬”。直到今天,附近老住户还能清晰回忆起当年庙后空地布满坟头,寺僧在间隙之中种菜的情景。《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也提到,外城的隆安寺和江南城隍庙,都是香火鼎盛、人烟稠密的大型寺庙,庙外也都是丛葬之处。尤其是江南城隍庙,因为紧邻妓女集中的前门地区,大凡妓女死去,多葬于此。因此每到祭祀祖先的清明节和祭祀鬼魂的中元节,妓女们都去焚纸祭奠。最有趣的是,这甚至成为重要的游览景观,“因而其他有人亦趋之若鹜”,纷纷前去观赏妓女上坟。[2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雷伟平]上海当代三官神话的地方话语及其变迁研究
下一条: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相关链接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孙愈]村落丧葬仪式的消费异化与优化治理·[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
·[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李汝宾]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金丹妮]农村葬礼中的低俗化现象研究
·[鞠熙]清代北京旗人丧葬礼俗的生活实践·[苏雄娟 谷春兰]云南永胜县小丙习大山村傈僳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