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齐钊]社区·区域·历史: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
——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术传统与研究特色的再分析
  作者:齐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5 | 点击数:12462
 

  王铭铭受到弗里德曼这一演讲的影响,曾经对中国的社区研究有过梳理和重新的思考,他提出“小地方大社会”的研究主张与看法,论证所依据的材料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多少接受弗里德曼在演讲中对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界的批判。31其实,如果回溯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历史,譬如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就容易发现,在从事社区研究时对中国历史进行考察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学者注意到且体现在具体的研究之中,而并不是在弗里德曼的批评性演讲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这样去做。

  因此,设若对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真实的学术传统与研究特色形成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我们则能够发觉后来西方学术界的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批评都或许只是一种片面之词或者一厢情愿的想象。这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对我国早期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发展情形给予足够的重视,仔细梳理和分析前辈学人已经有过的学术实践,从而让我们知晓我国自身的学术传统究竟曾有哪些,并且促使今天的学界去认真思考在此传统与基础之上当下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应当如何承继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当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从历史入手对中国进行探究与理解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并不仅仅是在社区研究中去关注历史。上一节所提到的由区域来理解中国的方式便更多依据的就是历史上的文献材料,在一个更具历史深度与空间广度的研究对象上来达致探究与理解中国的目的。其实,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也都只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由历史来理解中国的一部分研究而已。

  对于历史传统深厚的中国而言,对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等内容进行考察也显得相当重要。而在这方面,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曾经与中国的历史学之间有过较为频繁与密切的交往和沟通,并逐渐形成互惠性的关系,从而在学术上发展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譬如,当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梁启超就曾受邀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所组成的社会学会作了一场题为“社会学在中国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举例”的讲演,他以一名历史学家的身份,倡导该系的学生要在中国重视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人口众多与历史久远的事实能够使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他这场演讲的核心则在于从历史的角度来对社会学在中国开展研究所需要关注的议题进行举例说明,这些例子主要包括中国的土地问题、阶级问题与妇女问题,此外也有职业团体问题、信仰问题、公共娱乐问题与原始社会生活状态问题。概括来说,他坚持认为对中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是与对现时的中国社会进行研究同等重要。为了让该系学生明白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研究,他还对研究历史事实的步骤与搜集材料的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32

  从历史材料入手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在该系也得到过相应的实践,其中1934年的本科毕业生瞿同祖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这一研究题为《春秋封建社会的解剖》,实际上是通过对春秋时代中国所存在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庶人五种阶级的地位、功能以及礼制上的特点的考察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从这五种不同阶级的相互关系中来探讨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33

  以此为基础,瞿同祖又在硕士阶段继续了与封建社会相关的研究,于1936年完成了毕业论文《中国封建社会》,而此一研究乃将考察时段延长,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兴衰历程做了分析,但是这却并不是一个历史学的研究,即仅仅对历史材料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而是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与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论述与分析,对我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而言贡献良多。34

  稍作留意便可发现,上面所提到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由历史来理解中国的研究大多都是在关注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等较为抽象与笼统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到作为社会成员与基础的个人。其实,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并不缺少对作为社会与历史主体的个人的关注,该系师生透过历史来理解中国的另一种进路实际上就是从社会与文化中的个人或者行动者的角度入手来切入的。

  林耀华的《严复研究》即是一例,他围绕严复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作为研究的对象,侧重对他一生中的经历、活动与社会思想等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与分析。既对严复个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从思想到行动等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通过严复也可以了解到当时国内以及国际社会思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情形。35

  此外,1926年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毕业的蔡咏赏的《王阳明之社会思想》,1930年从该系毕业的杨蕴端的《韩非子的社会思想》,1933年的毕业生周振光的《曾国藩之研究》以及1934年毕业的本科生王岵瞻的《胡林翼领袖研究》等研究也都是从关注一个在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和功用的个人入手来一方面分析与解释此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另一方面也借此对当时的社会情形与文化思想等内容有所探讨和分析。总之,对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而言,从历史的维度入手来理解中国并不是未被注意到的议题,恰恰相反,该系的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并在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之间建立起了互惠的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3年第6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罗红光]常人民族志
下一条: ·[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相关链接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
·[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孙宇梦 沈昕]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情民谊重构路径探索·[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马千里]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
·对乌克兰流离失所社区的活态遗产进行确认·[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