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章启群]《月令》思想纵议
——兼议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作者:章启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14 | 点击数:17175
 

  四、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中国上古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农耕生活,后来才与帝王统治合法性相关,即从“治历明时”到“占星祈禳”。这个转折大约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国占星学的出现为标志。

  关于中国古代占星学的出现及其形成,是一个涉及到中国上古思想史和学术史的重大问题。中国天文学史学界的权威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界说,很多学者把中国上古天文学与占星学笼统地混淆一起。48而近期江晓原先生又尖锐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天文学”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始终就是占星学。49我认为,厘清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农业出现之前远古人类的渔猎和采集生活中,日月星辰只有纪日和标识方向的功能。中国仰韶文明的彩陶上就有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就已经都有一定的朝向。到了农耕社会,太阳比月亮和其他星辰对于生活就更重要了。山东大纹口遗址出土5800年前的彩陶上刻有“旦”字的图案,意味着太阳的升起。《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子常羲“生月十二”,《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可以解释为十二个月太阳和月亮升落的不同方位。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复原陶钵肩部,有十二个太阳图案,也可以作这样解释。

  现存最早的与农耕生活无关的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资料,似乎都是很单纯的天象资料。例如,有关夏代的两条天文记录,第一是关于五星聚的:《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联璧。”今日学者推算在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26日,五大行星之间的角距离小于4度。这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五星聚(纬合宿)。古人观此异常壮丽的天象,难以忘怀,将此记忆代代流传下来,而且只是一种纯粹的天象记录。第二是关于仲康日食:《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除了认为日食是一种自然灾害以外,没有其他寓意。50

  据研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由“星”字组成的词有“其星”、“不(或毋)其星”、“大星”、“鸟星”、“新星”(或“新大星”)。其意义一是指天晴,一是指星辰。殷墟甲骨文记载的月食有五次,这是定论。51其中是否有日食的记载还在争论之中。52《诗经》、《春秋左传》、《国语》等记载的关于日食、月食的现象,基本为学界所认同。现在已经发现春秋战国以前很多天象记录,包括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木星、恒星、新星甚至超新星,这些基本上属于单纯的天象记录。53例如,《春秋》记载的年代是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记录日食37次。这37次日食是确实无疑的观测记录,年月日基本相符。54其中有经无传26条。经文记载几乎都是“某月某日,日有食之”,只有鲁庄公二十五年、鲁庄公三十年、鲁文公十五年记有“鼓,用牲于社”。这是古代对待日食的办法,就像大旱求雨的仪式一样。涉及占星学内容只有鲁昭公七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四次,其中梓慎的讨论两次,他并不完全赞同占星学。55这些记载基本表明,上古人们看待日食月食虽然也是灾异,但就像刮风下雨打雷下雪等一样,是一样的自然破坏力,与战国以后的占星学具有质的区别。从《左传》可以看出,占星学在鲁昭公以后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引起人们关注,但还没有形成强势。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古代星辰命名最早的一部分,都来自生活中的用具及其相关事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与占星学毫无关系。例如营室(房屋)、壁(墙壁)、箕(簸箕)、毕(捕兔小网)、井、斗、定(锄类农具)等属于用具,牵牛、织女、参、商等属于神话传说。56《诗经》中出现的星宿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牛、女,等,还用“天汉”指银河,用“启明”“长庚”、“明星”来指金星。《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直接把星辰与用具进行有意思的比较,反映了古人天真的心理状态。57二十八宿的名称,以及后来用来命名的岁星纪年的十二次,例如星纪、析木、大火、寿星、鹑尾、鹑火、鹑首、实沈、大梁、降娄、娵訾、玄枵,也没有后来的占星学色彩。这说明至少在春秋以前的中国天文学,目的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表达了一种农耕社会的宇宙观,基本上没有受到阴阳五行学说和占星学的影响。58

  大约从春秋末战国初开始,中国天文学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折:试图论证人间帝王统治的合法性,用天象反映人间社会的等级制度。因此,这期间的天文学把星叫做“星官”,凡星都是“官”。《史记·天官书》唐代司马贞索隐曰:“星座有尊卑,若人之有官曹列位,故曰天官。”这就在“四象”之后,出现了“分野”、“三垣”的说法。

  “四象”是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并以动物形象名之,故曰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人们发现,每组的星象确实与以之称名的动物很像。有人认为,《尚书·尧典》关于四仲中星的说明,产生了把周天恒星分为四群以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思想。因此人们很容易想像,“春分前后初昏时当朱雀升到南方中天(上中天)时,苍龙的房宿正处于东方的地平线附近;白虎的昴宿正处于西方的地平线附近;而龟蛇的虚宿正处于地平线下与朱雀的七星相对的北方(下中天)。这是就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由来,它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星象为依据的。”59“四象”说法由此发展而来。可以看出,四象说还属于比较纯粹的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明显的关系。陈遵妫先生认为,“四象”的出现应在二十八宿之前。因为角、心、尾就是东方苍龙的龙角、龙心、龙尾。“四象”的名称来源可能很早。60

  “分野”是用天上的列宿对应地上的封国。《左传·昭公元年》所说的高辛氏长子閼伯迁于商丘,主辰,故辰为商星,次子实沈迁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可见星辰与地域已有关联。后来共有十二分野之说,几乎每一列国对应天上一个星宿。这个观念一般认为出现在二十八宿之后。61《周礼·春官·保章氏》曰:“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可见分野已经与占星有关。

  如果说“四象”中有一些苍龙、麟、风这样神话中的动物,实质上还是关于天象的纯粹描述,“分野”把星辰和地域联系起来,表明一种天人生活同构的雏形,而“三垣”则完全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念。“三垣”即紫薇垣、太薇垣、天市垣,把位于二十八宿以内的恒星分为三大块。紫薇垣是天上皇宫的意思,其中有帝星、帝后星、群妃星、三公星、太子星等;太薇是天上政府的意思,有将星、相星、诸侯星;天市是天上都市的意思,有主管秤权交易和商人的宦者星、宗正星、宗人星、客星等。紫薇垣和天市垣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有,大约出现于战国时代。太薇垣初见于唐初的《玄象诗》。62这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名副其实的占星学。

  那么,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天文学界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史记·历书》云:

  幽、厉之后,周世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汉书·律历志》所载与此略同:

  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即所谓古六历)。

  就是说,东周以降,天文历算学者从周王室分散外流。各国诸侯却因争夺称霸,招揽人才,因而重视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导致天文学蓬勃发展。在当时的天文学中,以甘德、石申、巫咸三大学派影响最大。巫咸传说是殷代大臣,《巫咸星经》为我国最早星表,据说含33座共144星,原本亡佚(后世存本列齐、赵国名,显然不属于殷代文本)。甘德或为楚人,或为鲁人,作《天文占星》八卷。魏国司星石申的活动约在前4世纪,作《天文》八卷。后世将甘石著作合称《甘石星经》,原著亡佚,从《史记》、《汉书》和引文中可知一二。63这时候的天文学家实质上已成为占星家,他们要用天象知识为各国国君服务,占星内容涉及到用兵、立嗣、农桑、祭祀等众多国家大事。中国古代天文学出现的这种状况,与此时出现的邹衍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一种共生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很复杂的。6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 2012/11/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下一条: ·[章启群]《月令》思想再议
   相关链接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胡司德]早期中国的饮食“月令”: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
·[章启群]《月令》思想再议·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朱承]《礼记·月令》的自然、生活与政治·[刘海鸥]《月令》的生态保护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法律
·[王锷]《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