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作者:邓大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6 | 点击数:13761
 

  五、立体网格模式取向

  集市(镇)系统研究模式、村庄集合研究模式、社会网络研究模式及区域社会研究模式的提出,都是学者对村庄研究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学者试图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自觉行为。其中,村庄集合研究模式是横向的村庄扩展,通过增加个案村庄数量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企图通过村庄扩展接近中国乡村的整体。其他三种研究模式则是通过纵向扩大研究空间,以求增加研究区域的容量,使研究结论具有更大、更强、更广的解释能力。四种研究单位的调整和选择,的确能够更有效地解释中国乡村社会,有助于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完整的乡村社会。但是,四种超越村庄的模式仍无法逃脱村庄研究“方法论的魔咒”:一是个案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个案的特征展示整体的特征;二是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微观研究解释宏观问题;三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如何通过特殊案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对于“方法论的魔咒”,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企图通过严格的抽样调查,以科学的统计方法实现从样本到总体、从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跳跃。这一研究方法得到了实践的一定程度的检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上三个跳跃。但是,以抽样调查来研究总体的方法,其客观性同样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一是抽样的严格性;二是抽样的代表性;三是统计分析的科学性。这三方面的要求严格限制了以统计抽样反映总体特征的有效性。

  统计抽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村庄固然可喜,但是,这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本文重点讨论质性研究、案例研究,即如何在质‘陛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打通乡村研究的“三大断裂”,即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鸿沟。最近一段时间,学者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不少解决途径:孙立平(2000)提出“过程—事件法”,李培林(2004)提出“理想类型村落法”,杨念群(2001)提出“跨区域社会的逻辑”、中层理论,邓正来(1997)提出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此外,徐勇(2009)还试图在村庄社会中寻找国家、在国家视野中发现村庄社会,即将村庄中的国家与国家中的村庄结合起来,打通微观与宏观间的断层。不过,这一方法并没有解决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也没有解决村庄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小农的市场化、社会化,笔者试图在邓正来(1997)、徐勇(2009)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单位——“立体网络模式”,即在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农户与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村庄为基础,以权力为载体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视角结合起来,以社会化为内容将从内向外与从外向内的视角结合起来,以乡村结构为线索将从夕到今与从今到夕的视角结合起来,全方位考察乡村社会。概括起来,就是从时间、空间与制度三个维度来研究乡村社会。在时间维度方面,将时间纳入乡村研究范畴,避免传统村落研究共时性方法看不见历史的弊端,避免历史研究没有当代的不足,将村落或者事件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纵向考察;在空间维度方面,将空间即农产和农民的市场化、社会化纳入乡村研究范畴,将村庄置于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背景中进行横向层面的考察;在制度维度方面,将国家及政府官僚层级纳入乡村研究范畴,将村庄研究置于国家权力的链条层级中进行垂直纵向考察。在“立体网络模式”下,时间维度考察村落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交换,空间维度考察村落内部与外部的经济交换,制度维度考察乡村底层与国家上层的权力交换。这样,这一模式就以立体的方式将宏观与微观、—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连接了起来,进而超越了村庄而又能避免方法论陷阱(邓大才,2009)。

  参考文献

  (1)Daniel H,Kulp: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Columbia University,1925.

  (2)Helen F,Siu: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3)[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5)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庆英章:《林圮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王明辉:《白沟现象:中国北方农村市场兴起的社会学考察》,稻乡出版社(台湾),2003年。

  (8)邹农俭、叶南客、叶克林:《集镇社会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10)吴晓燕:《集市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吴淼:《决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陈佩华、赵文词、安戈:《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吴毅:《小镇喧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1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

  (1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

  (18)[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日]冈田谦:《村落与家族——台湾北部的村落生活趴《社会学(日本社会学年报)》第五辑,春季号,1937年。

  (20)[日]石田浩:引日中国农村:扫市场圈上通婚圈入《史林》1980年第63卷第5期。

  (21)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年。

  (22)[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24)[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个中国才桩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6)刘大可:《传统与变迁——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载《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中央民族出版社,2007年。

  (27)钟晋兰:《闽西和闽西北客家宗族的通婚网络——以长汀县罗坑头村和将乐县和平村为例》,载福建省三明市客家联谊会(编):《三明与客家》,方志出版社,2003年。

  (28)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集刊》(台湾)第62期,1987年。

  (29)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载《费孝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0)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1)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2)秦鸣:《中国乡村研究的基本单位及方法论述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fions.org),2007年11月22日。

  (3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5)张厚安、徐勇、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 2011年11月08日 09:0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耿羽 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
下一条: ·[杨念群]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相关链接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