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
——哈尼文化之“灵”初探
  作者:孙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2858
 
过“新米节”那天清晨,全家都要穿上新衣服(来帮忙的亦如此),去到稻田里选拔一蓬连根带穗的谷子,其株必须为单数。背着回家的时候,要避开行人和其它动物。回家后搓下谷粒,一部分在锅里焙干舂成新米做成饭,一部分连壳炒出米花泡酒,杀一只大公鸡煮熟一起祭献祖先。然后,先将新米饭喂狗。狗为什么有资格比人先享受新米饭?哈尼族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在远古洪水泛滥的时候,淹没万物,人们为生存的食物十分发愁。机灵的狗突然发现在一棵大树上,“比苦鸟”叼着一穗谷子正要吃,狗汪汪叫起来,把“比苦鸟”吓了一跳,谷穗掉下地来,狗飞跑过去叼来交给主人,从此,哈尼人种上了水稻,有饭吃了。因而每年新谷成熟,哈尼人敬献祖先后,要把新米饭先给狗吃,全家人才能尝新。
吃过中饭,到田间请谷神,老人边磕头边念祭词:
 
“谷神娘娘啊!
守在我家梯田里吧!
不要到别家的田里去。
别家的田是公的,
我家的田是母的,
母田稻谷才茂盛!
……
快到我家温暖清秀的田里来吧!
‘威嘴’、‘石批’神来保护你。”
 
祭祀完毕,老人把谷神从梯田里请出来,沿着山路边喊边引回家中,把它安放在谷仓内供起来;青壮年开始下田选取最好的谷穗作种,晒干后与谷神放在一起,来年播种才会获得丰收。
哈尼族的祭祀和禁忌活动很多,除上述五个重大节日外,主要祭祀活动还有“吓候候”,汉语祭田神的意思。在秧苗栽下两月内以家庭为单位举行。
“德龙和”,汉语祭田坝神的意思。由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共同举办的公祭活动,实为祭祀土地神,保佑谷物无灾害,秋后获得丰收。“伙白龙”,意为威吓害虫。这是一项保护秧苗不受害虫侵蚀的宗教仪式,农历6月属鼠日举行。祭祀结束后,大家一起下田捉蚂蚱、蝗虫和其它害虫。并把捉到的害虫头、脚、身、翅膀分尸,用竹签、木刺穿挂起来,插在梯田的出水口上,恫吓害虫,护青苗保丰收。
从上述扑朔迷离,异彩纷呈,充满神秘色彩的哈尼族节日、民俗活动事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族以多神崇拜为基础,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梯田农耕活动的灵魂。而庞大的梯田母体,又生发出哈尼族生产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其独特的文化范式——原始宗教和农耕文化复合体。正象马德邻等著的《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一书中所说:“原始宗教始终与原始文化是彼此不分、混沌为一的;在原始文化发展的早期它曾经被包裹在原始宗教之中;在原始文化发展初始,原始宗教更成其为它直接的动因,原始文化是在原始宗教的母腹中孕育、躁动、诞生。”我认为这种在原始宗教祭祀中产生、与原始宗教不可分割的文化正是哈尼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神秘文化之灵——傩文化。《辞海》在傩辞条中解释:“傩,犹猗傩。行步有姿态。”《诗·卫风·竹竿》:“佩玉之傩。”《辞海》还注释傩祭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文化即祭祀娱神、驱疫逐鬼、禳灾祈福的宗教文化。经过大量调查证实,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发展,也象哈尼族一样,宗教是文化的灵魂。而宗教的祭祀活动又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一切民俗活动,特别是节日活动中,几乎都升腾着宗教的肃穆气氛,呈现出古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浓厚色彩。这些古风遗俗能够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调查研究的课题,反映出它是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文化主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积淀。这种积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注入到其成员的心灵里,影响着他们的潜意识,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个性特征,日常生活,行为习俗,甚至融入人的本能,无论经济方式发生变化或走到哪里,仍然坚持着民族的传统精神。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文明的浪潮涌进了山寨,使哈尼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但傩文化的神秘雾霭仍然在山寨中升腾着。
哈尼族居住的云南边陲地区,多民族互相杂居环绕,毗连邻国。从古到今,都处在中原文化向外传播,东亚农耕文化与西太平洋渔猎文化在这里交汇;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影响;内外各种宗教信仰、文化范式在这里碰撞的特殊地区。历史上,他们的祖先可以使外来宗教信仰“洋为中用”,“外为土用”,使其土著化,只接纳其中有益的精华。对于其它文化的吸收亦然如此。在撞击和交融中本民族文化不被同化,象大山一样顽强自立。今天,傩文化的中枢神经仍深蕴在社会活动的机体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它象“灵魂”,从衰老的机体转向新生的机体,只要有人活着,“灵魂”就存在。民族传统文化之灵——傩文化,实乃是云南神秘文化之根源和内核。
(本文曾参考过毛佑全、李期博、孙官生、史波等同志的有关文章,特此致谢)
 
(本文原载《戏剧艺术》1996年03期,第104-11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欧阳静]无根——农村婚丧仪式的锐变
下一条: ·[黄光成]民族生活习俗的内涵及嬗变轨迹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