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作者:李自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1 | 点击数:18818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间进行区分和民族生存的一种工具性文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它主要是突出对外功能,所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内部生活方式对本民族的约束力并不很强,甚至这些生活方式会急剧变化。因此,在强烈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便出现新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创造发明,某些旧有的生活方式不断丧失,甚至出现宣传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真实的民族文化脱节的现象,从而形成展演的“前台文化”和本民族实际存在的“后台文化”。民族文化中出现霍布斯鲍姆所说的一对矛盾体:“‘传统’,包括被发明的传统,其目标和特征在于不变性”,“传统社会的‘习俗’则具有双重功能,即发动机和惯性轮……它所做的是,为所期望的变化(或是对变革的抵制)提供一种来自历史上已表现出来的惯例、社会连续性和自然法的认可。”“‘习俗’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即使在‘传统’社会,生活也并非永恒不变”。[4](P.2-3)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只不过是一种与外族进行文化区分和求得生存的工具。②而实际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是一种动态存在的文化实体,它不是僵死不变的,它是完全哲学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传统是相对现代而言的,今天的传统是过去的现代,今天的现代是未来的传统。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带有威胁性的民族交往过程中,相对弱势民族为取得民族文化地位和社会资源而对抗较强一方文化的一种工具。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只能是人们的一种集体历史记忆,是现实语境下有特定目的的具有话语权的组织或个人造就的集体记忆。所以,传统文化的建构和内容都是人们想象和拟实的一种为现实服务的记忆符号。正如王明珂评论历史文献时所说:“历史文献并不是一些真伪史事集结而成的‘史实库’,而是一种‘社会记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代,许多不同的人群,都在组织、记录当代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以符合或诠释一个群体的本质。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社会记忆。在一个社会中,有一些人所记录的过去,被认为比其他人所做的更有权威或更真实;这种社会记忆,被社会制度化的推广、保存,如此形成我们在今日能看见的‘历史文献’”。[7](P.82-83)因此,“为了相当新近的目的而使用旧材料来建构一种新形式的被发明的传统。这样的材料在任何社会的历史中都有大量积累,而且有关象征实践和交流的一套复杂语言常常是现成可用的。有时新传统可能被轻而易举地移植到旧传统之上,有时它们则可能被这样发明出来,即通过从储存了大量的官方仪式、象征符号和道德训诫的‘仓库’中提取资源……已有的传统习俗活动,如民歌、体育竞赛和射击等,出于新的民族目的而被调整、仪式化和制度化”。[4](P.7)所以将民族传统文化想象成有具体文化边界、一成不变的现实存在是不科学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不断被人发明出来的。“(‘被发明的传统’)既包含那些确实被发明、建构和正式确立的‘传统’,也包括那些在某一短暂的、可确定年代的时期中(可能只有几年)以一种难以辨认的方式出现和迅速确立的‘传统’”。[4](P.1)由于“众多政治机构、思想运动和团体(并不只是民族主义的)是如此缺乏先例,以至于连历史连续性也需要被发明……通过半虚构的……或是通过伪造的来创造一种超越实际历史连续性的古老过去”。[4](P.8)正是由于传统是不断发明出来的,致使沃尔德伦对在现代背景下是否存在区别性文化表示怀疑。他“认为保持一种区别性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人为地切断它和人类活动总体过程的联系,具有悖论意义的是,保持某一特定文化的‘纯正性’或‘完整性’的唯一方式是接受一种完全不真实的生活方式——拒绝承认文化交流和全球性相互依存这样一个不可抗拒的现实”。[8](P.226)特别是“当社会的迅速转型削弱甚或摧毁了那些与‘旧’传统相适宜的社会模式,并产生了旧传统已不再能适应的新社会模式时;当这些旧传统和它们的机构载体与传播者不再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或是已被消除时;总之,当需求方或供应方发生了相当大的且迅速的变化时”。[4](P.5)“对于旧用途的调整发生于新的环境中,并且是为了新的目的而使用旧的模式。具有确定的功能,并与历史、仪式风格及实践相关联的旧机构可能需要这样调整……新颖之处就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自己装饰成为古老的”。[4](P.6)
与此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寻求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主题下,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尤其是那些民族性区别不大的文化成分上更加容易接受各族群的共性文化。因此,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现象:(1)有些传统文化在不断丧失而有些则不断产生;(2)有些方面很现代化而有些又特别保守;(3)部分人很现代化而另一部分人比较传统;(4)传统的文化成分却被现实私利所利用。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民族传统文化是人们在现实社会场景下,由于民族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记忆”。它是相对于现代而存在的,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只是民族文化进行区分或谋取身份权的一种想象、人为制造的文化工具。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对抗外来文化的工具,是实现族群政治的工具,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集体记忆。因此,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功利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实现某种现实意义、对抗外来文化的一种工具,它一方面强调对外的区别性和对内的认同性、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民族存在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文化资源。因此,其本质上就是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的。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在对外文化接受与选择的过程中,通常选择人类共有的有利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质。在民族文化内部新的假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民族传统)的调适过程中,人们也是选择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发展有利的成分。所以,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功利性的存在,如部分民族节日和民族旅游文化的设计、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对称性(传统的背后大量现代符号的使用)等等,都是经过理性考虑的结果。
排他性。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与外文化进行区分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就是强调区分、实现认同或文化资源的专有和垄断。因此,无论是自生的还是嫁接的民族文化都强调其传统性和特殊性。如韩国端午祭祀“申遗”成功在我国引起的轩然大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国内各民族中争夺“禹穴”、“桃花源”、“大槐树”等等文化符号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纳勇]关于民族文献界定的若干问题
下一条: ·杨清媚:人类学的共同概念问题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