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胡文彬]《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
  作者:胡文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15 | 点击数:12294
 

  三、《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民俗是构成民族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文学家利用小说这种载体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时,必然地在自己的作品中程度不同地熔铸那个时代的民俗事象。曹雪芹历经10年不寻常的辛苦创作《红楼梦》,巧妙地运用民俗的特殊功能,把它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按头制帽,有不少地方是随文而出,随笔点染,但都成为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能少的血肉。那么,《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呢?

  1.曹雪芹运用民俗描写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题。曹雪芹的创作宗旨,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实现他的主题理想服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目标没有脱离这一创作宗旨。《红楼梦》是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兴衰际遇来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说明封建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他们最终的下场,必然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论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还是“龙王来请”的王家;不论是“金陵住不下”的史家,还是“珍珠如泥金如铁”的薛家,他们尽管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但终究逃脱不了“一损俱损”的厄运。曹雪芹为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运用了大量的俗谚口碑、诗谜小令,乃至冷眼演说、册图判词、托梦示警、戏曲关目,以此来暗示贾家的大厦将倾直至灭亡的悲惨命运。小说是以“三重奏”的形式来预示这种颓势的。首先,小说用“女娲炼石补天”和“绛珠还泪”的神话传说来统摄全书,说明贾家第五代接班人不过是一个被“遗弃”在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而已。尽管有僧道点化,历经几世几劫,但仍然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蠢物”。这一曲奏出了“五世而斩”的悲音,始终在荣宁二府内外缭绕。第二曲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让他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让他听“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又让他领受风月之情,结果是“痴儿尚未悟”。这个“命根子”竟是一个“累及爹娘”的“孽障祸胎”,贾家的未来的振兴已经注定败亡了。第三曲是在贾家的男子均不能担承兴家的大任之后,只好寄托在不让须眉俗物的三个年青女子身上。第一个是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她虽有杀伐决断之才,却是一个贪心不足、只为自己打算的雌凤而已,最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第二位是全府皆说好的重孙媳妇秦可卿,可惜她情孽太重,生寿不永,年轻轻的竟一命呜呼了;第三位是那位镇山太岁、具有政治家风度的贾探春,她在“理家”时崭露才干,搞兴利除弊、“包产到户”的改革,但好景不长,在嫡庶之争中只能还权于王熙凤,自己最终也是“千里东风一梦遥”。曹雪芹通过这第三曲强调的是这个封建制度之“天”已是千疮百孔,不管是什么人上台执政都无可挽回了。这“三重奏”中,曹雪芹充分地运用了民俗事象,使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直至全书结局,都围绕全书的主题展开、发展到完成。


  2.曹雪芹运用民俗描写暗示小说的历史背景,增强其时代感。《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正值康乾盛世。但是曹雪芹却在这个时代写了一个贵族之家“末世”的大悲剧。这在客观上无疑是在猛烈地抨击封建的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心脏。小说中尽管再三申明“不干朝政”、“无朝代纪年”可考,但“成者王侯败则贼”、“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类话,则把隐藏在“假语”后面的“真事”全盘端了出来,在这样创作意旨的指导下,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出现了时而汉装时而满装,时而大脚时而小脚,时而读五经四书时而又要习“试帖诗”。这是哪个时代才有的特色呢?“试帖诗”出现在何时呢?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它的“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对小说所描写的故事,人物的历史背景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3.曹雪芹运用民俗描写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红楼梦》写贾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写出各种游艺活动,写出逢年过节、生日寿辰、演唱戏文,通过民俗氛围的营造,使小说中的喜庆透着悲凉,热闹中寓含着冷清,兴盛中寓藏着衰败。例如,清虚观打醮、元妃省亲、制灯谜悲谶语、除夕祭宗祠、寿怡红开夜宴、强欢笑蘅芜庆生辰等回,故事情节迭宕起伏、矛盾交织,最终是“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

  4.曹雪芹运用民俗描写加强生活环境的典型性。《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是荣宁二府和大观园,这是小说中数百个人物表演的舞台。从荣宁府的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从潇湘馆的凤尾森森到稻香村的田园风光,所有的描写都使人有一种强烈的民俗气息,具有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印记,构成一种典型化的环境。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为加强这种典型性的真实感。小说的前四十回,贾府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民俗描写使盛的气象弥漫在贾府内外,炙手可热。后四十回写贾府走向败落,贾府祸事环生,接二连三,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此时此刻荣宁二府门前冷落车马稀,大观园内一派荒凉。同时典型生活环境,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俗描写所营造的两种不同的氛围,再现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

  5.曹雪芹运用民俗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人物性格,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富有立体感。《红楼梦》中描写的数百个不同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曹雪芹描写这些人物时,以“按头制帽”的笔法,运用不同的民俗事象使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冷子兴、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和拿出“护官符”的小沙弥,栊翠庵品茶时的妙玉,说话逗人发笑的刘姥姥,醉骂的焦大,唱曲的薛蟠,“放晦气”的林黛玉,清虚观的张道士,泼醋的酸凤姐,撕扇撒娇的晴雯,扑蝶的薛宝钗,唱戏的芳官……,每一个人物无不是在一种民俗氛围中展现其形象、其性格,而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时又离不开民俗事象的描写。民俗事象的描写,氛围的营造,都是巧妙地寓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全书的悲剧结局。

  民俗的描写是为了写人物,而人物又在民俗中完成自己的塑造过程。

  《红楼梦》是小说,虽然许多评论家称誉它是“形象的百科全书”、“风俗画卷”,但它毕竟不是一部清代的“中国风俗志”。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完全是作家创作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编织故事,刻画人物或刻画人物的背景。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达到了深化主题、烘托环境、丰富人物形象的功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曹雪芹与《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抓住了作品的生命之本——“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从总结的角度看,《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不仅具有珍贵的认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的小说家们提供了一份十分宝贵的创作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4-10-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碧波]长白山与太伯山考论
下一条: ·[吴真]道教修道生活的忠与孝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钱寅]论承德都城隍庙所反映的“夷夏秩序”·[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