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邓启耀]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
——口传文化与口述史研究概况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0 | 点击数:13466
 

在印刷文化阶段,口传文化的文字化是有选择进行的,即使是最专业的工作,也会遇到来自自身或外界的种种干扰。来自自身干扰的例子当然以《诗经》的雅驯为代表,来自外界的干扰,可以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口传文化研究拓荒者顾颉刚、钟敬文因在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上发表民间情歌而被指控有伤风化为例。钟敬文因此而被校方解职。在当代,出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也并非所有口传文化都可以通过文字化而在更大范围传播的。

但电子媒介似乎在打破这种局面。通过广播电台和热线电话,听众与直播室发生口语的互动;通过卫星电视和图像电话,观众与主持人的对话,远隔万里而可以清晰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口型;网络的覆盖面更广,进入的层面更深。仅以网络上传播的口传文化和口述式信息为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迹象,即你说我听、你写我读的状态正在调整,对话者关系发生改变,访谈者和叙述者在互动中重新进行意义的建构,等等。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已经十分流行的网上聊天。虽然许多口水话式的聊天为人垢笑,但把正统传播所不齿的闲言碎语上网,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传播,至少在人类学、心理学和口述史学等领域是被发现了意义的。这是一种对隐没了的声音的重构。它的意义在于,社会生活中许多窃窃私语,应该得到足够的宣泄和倾听,如处于权力或公共生活边缘的妇女、儿童、残障、贫困或其他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正统媒介掌握的话语权力和传播,是将公共生活中群体的声音,通过社会精英进行过筛选、过滤和简约化书面化的。它常常忽略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家庭、友情、爱情、性生活、休闲、信仰等)和小人物的意见。网络对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它既可以提供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又可以回避面对面交谈可能导致的局促或尴尬;同时,网络意见提供者(发帖子)的意见像在村社广场讲话一样有某种公示性,容易得到回应(这在特定信息社区如校园网上尤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纸质信件不了了之的处境。

网上聊天其实层面很多,涉及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在网上看人聊学术或发表某些有关社会生活的看法,有意思的常常是那些跟帖的讨论:非正式的观点,平等的位置,不怕放黄腔的随意发言,在讨论、争辩中不断修改的用语,批评与反讽、认错,都自然得如同老朋友在茶室的闲聊,但实际上,彼此可能是相隔千万里、互不相识的人。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跟上一帖。这种讨论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不是讲什么,而是怎样讲。还标记着发言的时间,可以看到回应的速度,如同看人面谈一样。尽管这是虚拟的面谈,却是一种很具当代性意义的表述方式。在大学及研究机构里,对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交谈方式、网络语言及对话文本分析的兴趣,已越来越浓厚。比如,仅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生中,以这类话题作为课程论文或学位论文的即有多篇,并在网上通过聊天深度访谈等进行社会调查,强调互动性问答。据介绍,近来,口述史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以探讨意义建构作为中心。口述史学家开始反思口述史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深度访谈,关注于提问者和问答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回答者如何表述自己的经历,提问者又如何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基于知识、性别、人种、阶级、年龄和族群上产生的权力关系在访谈情景中又是如何相互碰撞的;这些关系在何时,又是如何影响叙述者和访谈者二者的互动,最后又是怎样影响了叙述的记录。过去,研究者和叙述者之间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新的口述史中,二者将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访谈者预先将研究目的带入访谈的同时,叙述者也引入了他自己的知识背景。虽然这往往与研究者的截然不同,甚至成为二者对立的根源,却与访谈者的一样有效。于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访谈者和叙述者分享着同一情景的知识和理解,他们的互补统一多于对立,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对主体的模式。这样访谈应该被视为一个合作的过程,口述史料不仅是对口述内容的报道,更是一个访谈者和叙述者共同致力于意义建构的结果。十分显然,网络为这种对话方式和意义的建构,也提供了一个时空跨度更大的平台。

另外,从文字化印刷到网络化传播,口传文化作品也寻找到一种用现代媒介叙录和传播的方式。如网上流传的校园鬼故事、政治笑话、民间口传野史、当代民谣等。我们且不论它们的价值如何,是否严谨,存在问题等(其实,这也是任何媒质都面临的问题),至少,古老的口传文化能找到这样的现代化传承方式,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承军]朗读与默读
下一条: ·[施爱东]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
·[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田兆元]研究当代神话可以写在神话学的大旗上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孙春旻]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沙伊珂]谈论重修中国锡伯家谱之现象问题·[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