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岳永逸]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3 | 点击数:23931
 

  余光弘,1985,《A.van Gennep生命仪礼理论的重新评价》,《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0期,页229-257。

  岳永逸,2003,《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民俗曲艺》第142期,页207-272;

  ——,2004,《对生活空间的归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第143期,页213-269;

  ——,2007,《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紫晨,1985,《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赵世瑜,1998,《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民俗研究》第1期,页67-75。

  ——,1999,《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

  ① 陈观胜的译文将通过仪礼翻译为“过关礼仪”,将分离、过渡、融入分别翻译为分离、边缘、聚合。

  ② 根据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1999: 99)的介绍,1951年,根纳普自己曾宣称他能够应对18种语言的工作,这个数字并不包括他所掌握的方言。

  ③ 他还被尼科尔·贝尔蒙(Nicole Belmont,1979)视为是法国民族学的开创者。

  ④ 另可参阅该书中译本(2004),页174。

  ⑤ 受此启发,我曾分析了过去江湖艺人拜师、盘道、表演等仪式时,空间的转换、位移,尤其是“山门”“师门”等“门”的重要性(岳永逸,2003;2007)。

  ⑥ 余光弘(1985)对根纳普通过仪礼理论的演绎和延伸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此。余的演绎包括:1、生命仪礼中的边际人物是多范畴的,包括新人、新人的家人及仪式的赞助者,所有边际人物在仪式后都有地位的转变;2、转变界限并非一定就是从一种清楚的地位到另一种清楚的地位,还存在从未界定到已界定和从已界定到未界定两种情形;3、他还将生命仪礼的模式重写为:结合仪式→分割仪式→结合仪式。

  ⑦ 根据这一认知,我曾经分析了华北乡村一个村落型庙会的通过仪礼本质。我在该文中指出,与当今村落生活、经济生态、历史传承、人口聚居、人们心理需求等方面紧密相连的以敬拜为核心的庙会,具有一定的应急性,是参与会众、村落及自然宇宙三个层面的过渡仪礼和三者一体的过渡仪礼,相关的各方都通过娘娘庙会避免可能有的危机,并获得再生的能量,庙会是村民对其生活空间一年一度地象征性规束与重整(岳永逸,2004)。关于岁时节日的通过仪礼性质,可参阅萧放,2006。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叶涛】

上一条: ·[尹虎彬]民族志:科学与实证
下一条: ·[刘锡诚]整体研究要义
   相关链接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滕光耀]发自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李丰楙]礼生与道士:台湾礼仪实践的两个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