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2 | 点击数:9971
 

  六、传说的形态学研究

  在形态学视角下,传说被置于抽离了时间与空间因素的真空环境之内进行切割,故传说与故事往往被视为同质的解析对象,研究的焦点在于无语境状态下纯文本的叙事规律。然而,此类研究在国内一度被视为“形式主义流弊”而未得到充分发展,实则尚有较大的开掘空间,如传说的形态特征、文类的区隔标志、演述人对文本的局部截取规律、传说负载地方性的限度等等,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一文,将一个故事类型切分为9种变体后,创造性地提出情节基干、积极母题链、消极母题链等分析概念,所涉对象以故事为主,亦兼及传说,如“狗尾草”的来历。

  施爱东对孟姜女、梁祝传说展开基于形态学的系列研究。《故事的无序生长与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的结尾方式为个案,探讨故事生命树的生长机制,把采自不同时代、地区的各种梁祝故事视为均质文化平台上的“故事集合”,站在统计分析的角度证明民间故事形态多样化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则对孟姜女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指出“节点”是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

  张志娟《论传说中的“离散情节”》从纯文本视角下的传说文类特征出发,指出传说的“信实性”“地方性”“解释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离散情节”造成的。“离散情节”指传说中游离于主体行动进程之外的叙事成分,是以“名”为中心的叙事。

  陈泳超《地方传说的生命树》尝试扩展形态研究的地域维度。形态学虽然以严格的“无时空”为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无法以之进行文本的外部研究。在对该前提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可以逐一增加时间、空间、文化、民族等外部因素,观察文本形态在相应维度下从无语境、单一语境到完整语境的变化谱系和规律。

  七、传说学的理论建设

  与我国丰富的传说储量不相称的是,近70年来的研究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专属传说的理论体系。相比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研究较为冷清,系统的研究专著就更少见了。至今被引用最多的基础理论,除了前述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之外,便是日本柳田国男的《传说论》。该书自1985年译介出版后,成为影响几代学人的入门读物;后来关于传说特征的讨论,也大多在此基础上推进。略感可惜的是,对《传说论》的引用仅集中在“纪念物”和“传说圈”。此书还有许多卓见,如以连续四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了传说在信仰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和巫觋群体对传说的发明,对当下语境中的传说研究不无启发。

  程蔷《中国民间传说》是中国传说学难得一见的理论专著,将传说分为“描叙性传说”和“解释性传说”,并对传说与故事做了明确区分,提出传说的五种独立特征:“可信”的表述方式、推原性的思想、传奇性的情节、人物个性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并通过历代典籍中记录的资料,指出中国传说的一些独有问题,为后来者指出了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张紫晨《中国古代传说》最初定名为《传说概要》,前四章分别对古代传说的类型、记录、价值和特性进行论述;此后则分门别类地展示地方风物、建筑、医药、饮食、手工艺、风俗、历史人物等专题传说。黄景春《民间传说》对传说进行全面论述:传说的定义;与神话、历史、故事的区隔和关联;种类分为人物、史事、名胜古迹、地方物产、风俗传说;特征有四:可信性、传奇性、解释性、黏附性。……

  邹明华在《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中指明传说真实性的一项重要来源:专名。专名包括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名等,它使传说区别于普通民间故事。它“先验地为真”,使得传说也同样被信以为“真”了。

  此外,毕旭玲、陈祖英、张静等对传说研究的中西学术史进行了理清和反思。

  八、结语

  顾颉刚的“历史演进法”范式天才式地开辟了一条中国传说的特色研究之路。由此开始的主题流变、文化审美、语境转向、都市传说成为传说研究史上的四种主流取向。70年的传说研究历程显示,无论研究对象、问题意识还是理论方法,从来不曾定于一尊,更不是竞争性的此消彼长、替代更新。区别只在于,问题意识会伴随学者的背景、兴趣和外在条件不断发散,由此引导研究范式转变。既没有绝对过时的理论,亦不存在绝对无价值的问题。时下热门的语境、实践、景观、都市传说等领域大有可为,对基础理论、历史起源、流变传播等问题也应勉力发掘可突破的契机。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些入选非遗名录的传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将此类传说转化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被列入许多地方政府的规划之中,相关论题的文章也大量涌现。对传说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亦将有利于民俗学介入当下文化建设,为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贡献有深度、可持续发展的学理支持。

(本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沈玉婵]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
下一条: ·[卢云峰] 论“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兼论《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之经典性
   相关链接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