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乌兹别克斯坦:五彩斑斓的手工业
  作者:蒲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5 | 点击数:10404
 

      大巴扎最有名的细密画家叫达佛龙?托谢夫有一栋两层的作坊,陈列着他的细密画作品,还有很多别的工艺品,比如把细密画镶嵌起来的首饰盒子,或者手绘的挂在墙上的盘子。托谢夫参加了很多巴黎的细密画展,说一口漂亮的法语;欧洲人对细密画有很浓厚的兴趣,《费加罗报》还曾专门来拜访过他,写了一篇人物特写。他的画的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于波斯文的诗词和蒙古的史书。他拿出已经翻得起皱快掉页的海菲兹和鲁拜的诗集,告诉我,这是他很多细密画内容的来源。我是在伊朗之行中认识波斯伟大诗人哈菲兹与鲁拜的;正是他们热烈而浪漫的爱情诗句和对酒的赞美与热爱,让我看到了伊斯兰世界宗教精神层面下,另一个自由而奔放的世俗生活。

      托谢夫的画有表现帖木儿征战的历史题材,也有宫廷生活与骑马、狩猎和打马球的蒙古贵族娱乐场景。但最吸引我的,大概也是其中那些表现男女之爱的细密画,尤其是年轻恋人身着传统华服,手牵着手,一起对饮葡萄酒的主题,在托谢夫的作品中反复的出现;有时,爱情的刻画微妙而含蓄,比如,牵住女人裙子一角挽留的男人,有时,又大胆而直率,比如,男人将女人搂紧怀里敬酒。这是伊斯兰世界的人隐秘的情感;在阿拉伯人给乌兹别克人带来伊斯兰文明前,他们与波斯人一样,曾经发展出丰厚的世俗文化。

      托谢夫拿出一幅未完成的肖像画,调好色彩,在他的画板前坐下,开始用细细的笔尖描画男人的胡子,在那根胡子上,他一点一点的描了很长时间,那根胡子就像他的整个宇宙,时间停滞了。我想起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画师们对细密画技巧孜孜以求;那些细密画的画法与技巧中,隐藏着对信仰的忠诚和派别的斗争,而细密画的精细,竟可以达到作为分析精神与心理活动的依据的程度,画中一匹马的鼻子上不易察觉的裂痕,就是证据。托谢夫又拿出一张经院内景的画,调好金粉,细致地描画起立面的墙砖来;这幅画,他估计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他告诉我,他是传统的细密画师,所有的花纹和样式,“都绝对严格的尊崇传统”,“我绝不吸收西方的画法,也不做任何‘变革’,我画的就是传统的,此地的,而不是西方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的”。

      他的固执,让我想起《我的名字叫红》里,那些认为西方透视画法是对神的亵渎的画师们。可惜的是,这些细密画的线条与色彩,与他们内心情感与信仰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这个伊斯兰世界的粗浅探访者来说,依旧是隐秘而不被理解的。

 

布哈拉市的一位画家在创作细密画

      也正是在托谢夫描绘细密画的那个时候,我开始理解了一些撒马尔罕与布哈拉。15-17世纪,作为撒马尔罕与布哈拉重要社会阶层的手工业者,如此繁复而细密的工艺,在技术上又如此保守和虔诚的遵循传统,抗拒突破性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思想显得稳定又静止,而历史则不断循环往复了。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各种买卖店铺和作坊按种类分布在不同的街道或街区内;行业的集聚便于工匠们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便于消费者比较价格与质量。撒马尔罕城手工业在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而手工业者的组织也同样是中世纪的行会组织,即行业协会。15世纪晚期起,欧洲的行会精神在减弱,手工业者不再靠保密等手段来保护,16世纪,欧洲的手工业者已经被纳入当时先进的手工工场。然而,16世纪撒马尔罕的经济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手工业生产仍然有封建性质,手工业者的组织也是封建性的行会组织:手工业行会由一位行会师傅担任会长,会长具有特权地位,他们利用这种地位致富。撒马尔罕与布哈拉的手工业行会组织具有严密的行规,对工艺严格保密,这些工艺就像现在的专利权和版权一样,是有价值的财产。

      17-19世纪,撒马尔罕与布哈拉错过了主动进入近代文明的机遇,落后了。但到了21世纪,手工业就像是丝绸之路柳暗花明的历史馈赠:工业革命与全球化渐渐把世界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卷入了进步的进程,沙漠绿洲中的布哈拉汗因其通道作用的衰退,成了封闭、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封闭,使它静静地在欧亚大陆深处,保留和发展了伊斯兰与中亚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精华;在工业时代的激进和对机械复制的流水线产品的热情消退后,这些手工业传统的价值又重新被发现,而且因其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而显得弥足珍贵。

 

布哈拉雅克古堡前的一对新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819期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Ananya Bhattacharya]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
下一条: ·[徐聘婷]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