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陶立璠]概说隋唐五代时期风俗文化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8 | 点击数:7503
 
 
  段成式,字柯古,祖藉山东临淄,大约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和懿宗年间。七世祖段志宏从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有功,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工诗,有文名。成式少年时代即苦学精研,尤深佛理,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出为庐陵,缙云、江州刺史,终太常太卿。他的经历使他对古代典籍和唐代风俗极为熟悉,涉笔所录,生动可信。《酉阳杂俎》记载风俗文化的文字,分散在许多篇什之中。居住、饮食、服饰、岁时节日、人生仪礼、巫术、信仰、宗教、禁忌、文娱、体育、民间口头创作等无所不包。其中《礼异》、《天咫》、《贝编》、《境异》、《怪术》、《酒食》、《黥》、《广知》、《尸穸》、《诺皋记上》,续集的《支诺皋上》、《贬误》等,于风俗记叙尤为广博。如《礼异》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如,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仗打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婚礼,其中“结青庐”,以棍棒拷打女婿的风俗至今仍在边疆民族地区流行。如甘肃的裕固族,当姑娘出嫁时,要为其准备一个小帐篷,姑娘戴上头面(新娘的标志)后,移居帐篷内,就不许再回娘家的居室,这小帐篷就是青庐习俗的传承。棒打新郎,显然是古老抢婚习俗的遗留。唐代婚礼,《礼异》篇的记载是“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聓(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家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躏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樴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可见唐代婚俗比之北朝,有很大变异。又《酒食》篇,记述了唐代食品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如折粟米法,乳煮羊胯利法,赍字五色饼法,蒸饼法,鱼肉冻(月+正)法等不下几十种。唐代衣冠家(今之美食家)评论当时名食,名菜有肖家馄饨,漉去肥汤,可以瀹茗;庾家糉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騣驼峰炙。总之“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黥》篇记述唐代各民族的纹身习俗。《尸穸》篇记丧葬习俗及其禁忌颇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酉阳杂俎》中于民间口头创作的记载。如《支诺皋上》记《旁(施去方字旁)》故事,是文献记载“两兄弟型”故事最早者。又《叶限》故事属世界播布之“灰姑娘型”故事,也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情节和格林童话中《灰姑娘》故事大致相同。许多学者考证中国为“灰姑娘型”故事发祥地。兹录《叶限》全文如下,以相对照——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陶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馀,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蔽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髮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旧,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全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遂返,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临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屐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屐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屐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屐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屐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塚。洞人以为媒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
 
  在这则故事的末尾,讲到故事的记录,有这样一句话:“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由此可知这则灰姑娘故事,流传于广西地区。联系至今仍在壮族中流传的《达架和达仓》,傣族中流传的《金鲤鱼》,彝族中流传的《阿诺楚与阿诺诟》,藏族中流传的《自讨苦吃的姑娘》等同类故事(均有一只遗失的金缕鞋),可见《叶限》这一自秦汉以来就在中国境内流布的灰姑娘故事,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国家的再度出现,社会风气与精神面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不相同。特别是唐代开国时期的贞观年间和唐玄宗开元年间国泰民安,世风向上,但这种升平景象毕竟太短暂。所以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仍然避免不了浮糜之风。另外,这一时期作为关系民众生计的饮食、服饰、婚姻、丧葬、岁时节日、信仰宗教等风俗也有了很大发展,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7-9-1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下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与怪物阐释学
   相关链接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
·[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