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作者:[韩]任敦姬著 沈燕译 彭牧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13586
 

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然而,没有一个体系是完美的。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这里要谈的只是其中三个问题。

  首先,一些人质疑人为地保护文化是否有必要,特别是保护那些非物质文化。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应当承认,当一种文化不再有作用时,它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新的文化会取代旧的文化。因此,很多人质疑这种人为地去保护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的必要性。

  然而,那些提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和保存的人,提出了另一种逻辑。他们认为,总的来说,社会上大部分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象征性地代表着一个族群,他们的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以及他们的统治模式。非西方社会最为强调这一点。在韩国,有一种较为古老的史诗演唱形式叫盘索里(Pansori)。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向西方看齐并开始喜欢西方音乐,比如歌剧和流行乐。盘索里演员几乎没有演出机会,这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而同时,演唱西方音乐的韩国歌手及其听众的人数却急剧增加。如果没有韩国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那么盘索里可能就已经完全绝迹了。如今,虽然很多国民仍喜欢西方音乐甚于盘索里,但他们仍然把后者当作韩国本土的音乐种类,而把歌剧和流行乐归为西方音乐。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一个族群特有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无法被追溯到一个确切的历史时期。相反,在某一特定族群中,它们就存在于持续不断的拥有和表达中。因此,持续变化是它们的特征之一。但如果要保护一项这样的文化遗产,决定以哪种形式保存下来便成了难题。一部分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形式应该取决于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刻,并据此如实保存。他们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一个传统形式,因此必须保持它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形式。然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不承认变化就相当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了化石,就像一个动物标本剥制师把他的对象制成动物标本一样。他们认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会在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而这种变化在公众的表演中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今天公众的品味与过去相去甚远,因此某种僵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消失。如今,公众的品味与过去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僵化形式的兴趣将会消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下一条: ·[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