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巡礼:笔谈
  作者:萧放 陶立璠 许嘉璐 李汉秋 张庆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1 | 点击数:8169
 

李汉秋:在广泛的参与中弘扬中国春节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提高了一大步。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一百年。

  党的十六大是一个里程碑,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弘扬中华文化。一直到十八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一系列的讲话,把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

  我们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和优势,这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才会有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至少分三个层次,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精神文化领域,西方重宗教,中华民族重伦理道德。我们中国人素来重视国德,我们讲伦理,讲道德。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讲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节日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节日。西方重宗教,因此西方的节日和宗教是相关联的。中华文化重人伦,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和灵魂都是人伦情感,这就讲到过年和春节。过年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回家过大年、过除夕,这都是一种人伦精神、人伦道德。除夕赶回去不是只为了吃一顿饺子,吃饺子只是一种仪式。为什么要叫饺子,有一种说法叫“交子”,今年的子时和新年的子时相交的时候,这个时候吃饺子,体现了人伦的情感。

  大年初一拜年,长幼有序,晚辈给长辈拜年,过去还会拜祠堂、拜祖宗。长辈为了表示对晚辈的关怀,年三十晚上或是正月初一在拜年的时候给压岁钱,期望他们健康成长。讲庄重一点,拜年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典礼。这体现的是一种人伦的感情,不仅是家人之间的感情,还有亲戚、亲友之间的感情。

  西方大小城乡有教堂,中国过去大小城乡有祠堂。祠堂是拜祖宗的地方,认祖归宗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是一种人伦。过年到祠堂,大家聚在一起拜祖先,不忘本。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里是不能数典忘祖的。

  我们现在春节过年,就要把中华文化的这种特点弘扬和发扬起来,而且要把我们的这种文化让世界人了解。我们的信仰不在彼岸,我们家园不在彼岸,就在此岸,就在我们人伦,就在我们家庭,就在我们周围和谐的环境,就在此岸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天伦之乐,要把我们的文化特点让世界各国人民理解。

  我们应该让春节走出去,让中华年走出去,让人家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年已经几千年了。去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句话,他说要把我们中华文化基本的基因跟时代精神相协调,跟当今社会生活相协调。他特别讲到要做到优秀的文化传统跟时代精神相结合,要把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想结合,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传出去。要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广泛参与性的文化成果,并把这种文化成果介绍出去。中华春节符号怎么做,就是要做到喜闻乐见和广泛参与。

  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要看过程,春节符号全球征集的过程就是弘扬我们中国春节文化的过程。创作机会,让大家集思广益,广泛参与。参与进来,不管是设计也好,还是评选也好,这都是在理解中华文化,理解春节文化,都在参与、理解和创造我们的春节文化。最终评选出结果只是一个环节,整个过程十分重要。

  春节符号搞得好,就可以把传统和当代结合得好,就能做到习主席讲的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我们是立足于本国文化,把中华文化传出去面向世界。

  所以说,我们做的很对。全球征集,广泛发动,让大家都来参与。现在收集到的设计已经有六千份,这个面很大,这个收集还在继续。这个过程吸引大家都来参与,这样就能把春节文化推广开来,把它跟群众相结合,跟时代精神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宣传春节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把中华文化的精神宣传出去,搞得家喻户晓,这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间,还要不断组织更多分项活动,搞系列活动的最终宣传目的,就是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特点突出出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把我们春节和中秋节结合起来搞一次小高潮。接下来是九九重阳节,重阳节的主题讲的是敬老孝亲的人伦精神,春节符号征集活动结合重阳节还能形成一个小高潮。到元旦,再来一个小高潮。

  节日的一个优势是参与面广,然后是周而复始的优势,这个对人的感动和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优势是寓教于乐,在欢乐的氛围中使人们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们有着这么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华民族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没有精神的复兴,中国人就没有骨气底气,就挺不起胸膛,又何谈复兴。

  春节是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我们春节符号的征集也希望做到更广泛的参与性,在广大群众参与过程中间,来弘扬我们的春节文化、中华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8月30日 第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下一条: ·萧放:海外华人需要高显示度的春节符号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