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巡礼:笔谈
  作者:萧放 陶立璠 许嘉璐 李汉秋 张庆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1 | 点击数:8148
 

许嘉璐:“春节符号”是人民的需要

  “春节符号”征集活动,是客观形势的需要,这种客观形势就是世界在经历全球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就中国来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隐没丢失之后复兴的需要。

  这种需要不是哪个政党的需要,也不是政府本身的需要,是人民大众的需要。

  春节符号需要注入文化、注入精神

  中国过春节过了几千年,从来没有符号,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很需要一个“春节符号”。比如贴春联就是符号,这是我们的理解,不是古人的理解,也不是学者、老百姓的观点。

  当然这个符号,需要多种形式的宣传来渗入民间。

  在人类历史上、民俗中,所有的节庆都是集中在几方面来展现的,可以用民俗符号来展现。例如:正月上元节吃元宵、五月端午节吃粽子,八月中秋节吃月饼,到春节吃团圆饭,以上全是吃。

  在农耕社会,物质条件不太好,能凑在一起吃点好吃的就是节日最好的符号。有符号就有载体,比如外国圣诞节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复活节有彩蛋,情人节有玫瑰花、巧克力。他们是重情重吃,我们过分重吃,所以在经济发展、解决温饱之后,我们的节日气氛就淡化了。

  因此,我们的春节需要有一个符号,需要注入文化,注入精神。

  春节符号一定要全民参与

  春节符号最好是生成的。

  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自然形成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人为规定的。但今天时代不一样了,可以有学者、媒体、企业家等的广泛参与。我们提倡,一定要全民参与,不是少数人决定,在今天这个公民社会,少数人参与不行,一千万分之一,比例太小。我们是一个十三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家,所以需要生成。

  怎么生成呢?通过征集,在媒体上公布,广泛听取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生成是人工设计的,催它生成的,这样需要宣传。

  春节符号必须是能够进入家庭的

  希望我们的艺术作品,包括电视剧、舞台剧,能够给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请外国友人来点评,请孩子们来点评。老人爱看的小孩不一定爱看,我们要学会征求小孩子们的意见、征求外国友人的意见。这样,这个话语体系就是鲜活的,它最终是能够进入家庭的。节庆的东西必须进入家庭,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老百姓的习俗。如果进入不到家庭,只是在集会的时候,在新闻报道中给予体现,仍然是外在的。

  我们这次春节符号最好既是生成的,又是鲜活的,这样,我们文化的复兴,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文化习俗就可以活起来,珍藏在故宫里的文物就可以活起来,古籍、文献也可以活起来,三个活起来,文化复兴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才是正能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8月30日 第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下一条: ·萧放:海外华人需要高显示度的春节符号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