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巡礼:笔谈
  作者:萧放 陶立璠 许嘉璐 李汉秋 张庆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1 | 点击数:8137
 

陶立璠:“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推动春节符号的征集活动,一方面是要宣传春节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春节文化的传承做得更好。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去集思广益,使我们的春节文化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符号文化,这对我们保护春节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春节符号征集活动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庞大的系统工作,这么丰富的文化,怎么来提炼这些符号,怎么样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形成一个符号,怎么样更进一步来推进春节文化的保护,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春节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人拿什么标志作为符号,春节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春节文化在中国的文化里面,特别是在节日文化里面占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大文化,这种文化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传统是非常深厚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所以这种文化符号就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这点我们大家在过春节的时候能够充分体会到。

  无论是在我们国内,还是在国外,凡是有华人在的地方都要过春节。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种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了。这种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在几千年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春节文化有她的主题,这个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一种和平的、和谐的希望。我们生活在农业社会里面,农业的兴旺发达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太重要了,尤其在衣食住行的方面更为重要。所以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观念,给春节文化打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烙印。

  过去我们在农业社会里面讲究一个春祈秋报,春天的时候要祈祷,到了秋天就要报答。过去在农村里面,一般在秋天的时候,粮食丰收了要唱秋报,要请一台大戏来演一演,这是表现对丰收的报答的一种心情。

  我们将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讲,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一到春节就会想起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它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节文化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了伦理和道德的方面。春节里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祭祖、请神,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在除夕这一天,首先是要祭祖的。我们过去所谓的请神,第一个神就是祖先,把祖先请回家来一起过年,另外把其它神也一起请回家来过年。所以在春节文化里面就塑造了一个非常肃穆的气氛,大家都有一种很虔敬的心理,沉浸在节日的文化里面。

  我们对环境的布置,除旧布新。为什么我们要大扫除,要除尘、要贴对联、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吃年夜饭,这一系列地活动的里面都充满了“文化符号”。所以说春节符号的征集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好地保护起来。另外,我们可以从这些传统文化里面,发现春节的元素,以及我们离不开的一些东西。我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进行研究,从里面提炼出一些最能够表现春节文化的元素,形成一种春节文化的符号,使春节能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性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通过春节符号把它具象化,大家看到这个符号就想起我们的春节来了。中华“春节符号”的征集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我们的年轻人来讲,认识中国的春节文化在思想文化生活里面占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在中国节日文化里面,春节是最大的一个文化。为什么说春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大到什么程度,丰富到什么程度,这个需要我们亲身来体验。大家都能够体会到我们春节的春运,为什么会有春运呢?什么使得大家千里迢迢,甚至不远万里赶回家来过年?这就是春节文化的感召力。

  大家创造这种文化,就是为了享受它。我们创造春节文化的目的,就是享受这种春节文化。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面获得自己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补充。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特别是对小孩儿的影响,对年轻人的影响,甚至是对老年人的影响都很大。春节文化的教育意义是包含在每一个细节里面的,成人是这种文化的实践者,因为成人已经从小接受了这种文化,那么反过来讲,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又在影响着下一代。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断代,不会戛然而止。

  年味儿淡了,没意思了,这是近年来大家都在讨论的事情。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可能我们所了解到的只是我们所体会到的一些事情。 如果从整体的春节文化来看,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春运,不但我们有春运,韩国也有春运,日本把春节移到了元旦,但是春节的内容没有变。春节变化比较大的是城市,农村的变化相对要小一些,所以过年如果要寻找年味儿的话,还是到农村去。但是无论怎么样变化,我们的春节都是一种对家人的怀念,对祖先的怀念,对各种神灵的崇拜。年味儿淡了,是因为信仰缺失了,过去我们敬畏神灵,信仰祖先,现在这种信仰的观念淡薄下来了,所以我们失去了这样的一个精神支柱。

  春节文化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我们需要继承的,春节文化有很浓的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一个人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这叫修身。通过春节文化或其他的文化形式,可以把一个家庭治理得非常好,家和万事兴,这就叫齐家。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创作,珍惜这种传统。不要因为变化丢掉传统。今天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提炼出许多元素来。这些元素能够表达春节文化方面的含义和它形式上的特色,构成一种新的符号,用这样一种方式,做一种标志,这样使我们的春节文化在认识上更具象化。春节符号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庞大的系统工作,这么丰富的文化,怎么来提炼这些符号,怎么样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形成一个符号,怎么样更进一步来推进春节文化的保护,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推动春节符号的征集活动,一方面是要宣传春节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春节文化的传承做得更好。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去集思广益,使我们的春节文化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符号文化,这对我们保护春节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年”的形成历史,能追溯到很久远。最早的时候,春节是和祭祀习俗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年丰收了,首先要祭祀神灵。在春秋战国的立法中,各个国家的立法不同,过年的日期也就不同,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从汉代开始,是我们春节文化开始定型的一个时期。到了辛亥革命以后,用公元历,本来我们的春节叫元旦,辛亥革命以后,把我们公元一月一号叫做元旦,把原来的元旦改为春节,春节就是这样来的。

  这个年的写法就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谷穗儿,这就是年。庄稼成熟一次叫一年,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丰收了,我们就要去做一个祭祀。

  在这样丰富的春节文化元素里面,怎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又符合我们春节文化特点的元素来进行组合,这是一个难点。可能在我们的应征者中,年轻人比较多。我希望有研究春节文化的学者和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相互沟通,提出一些理念上的东西,供这些设计者来参考。

  在这些艺术家里,要重视老艺术家,因为他们对年俗的理解是非常深厚的,同时他们又有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怎么能使春节符号成为一种和谐的、舒服的,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的符号,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春节符号产生之后,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产品,必须要推向市场,一定要使其走向生活。我们提炼出来的春节元素配合着春节符号,并形成系列产品。通过这些东西,普及我们的春节文化。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使春节文化深入人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8月30日 第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
下一条: ·萧放:海外华人需要高显示度的春节符号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