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乡关何处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乡关何处

陆建德:认识自我与重构认同
  作者:陆建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11296
 

  现在韩国人、中国人、日本人外形和穿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难以区分,但是据说日本人有本事辨别,他看你的举止行为、肢体语言。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肢体语言比较自由,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规矩少一些,故而动作大,嗓音响。我们心里有时缺少自我审视的本能,这个本能会不断提醒自己,我的所有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规范,是不是给人造成不便,是不是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这意识比较弱的话,就容易自然而然地贪图方便,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自私。目前的堵车,往往是由于人人争先,互不相让。

  另一个文化特点也要提一提。一百多年前,老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经说,中国人耽于安乐,吃吃喝喝,贪图享受,浑浑噩噩,这样的民族肯定会在更不怕艰苦的民族的进攻之下溃败。当时美国正在崛起,他是用中国人的例子来警告国人,绝对不能重蹈中国人的覆辙,一定要艰苦奋斗,崇尚基督教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克制自己的物欲,敢于向强者挑战。中国文化是被当作反面例子的。对此我们怎么看?当然我们会觉得他了解的中国文化是片面的,可是当我们看到饭店里一桌一桌的酒席,看到那些五粮液、茅台的空瓶子,以及没完没了的关于喝酒的话题,我们会觉得人家说的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的。

  的确,我们太喜欢满足我们的欲望了,对自己的克制太少了,还说什么“食色性也”。这与猪圈里的生活有何不同?对人性太乐观,反而不利于人性往上走。

  开放地看:中国没有群力,只有私力

  在谈文化认同时,我认为,不但要通地气,跟自己以往的传统相连接,还要有一个更开放的眼界。光是固有的传统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并不是说儒家从董仲舒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不同的时代要给予它新的界定,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即便是孔子,也要与时俱进。

  我挺喜欢林琴南,他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是站在对立面的,是所谓的文化遗老,誓死捍卫中国文化传统,但是他又是热心的外国文学的翻译者,绝不盲目排斥外国。他从外国文学作品里面看到中国所需要的价值观,比如说勇敢、爱国、群体的意识等等。所以他翻译外国小说的时候说,这些作品看起来都符合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也不要事先有预设,说中国跟西方肯定是不一样的。

  不少人对中西之间存在误解,他们会说中国是重群体,外国是重个人,比如陈独秀就会觉得中国这个模式不好,应该向外国人学习“个人本位”。梁漱溟则反过来说中国模式好:“中国文化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相以对方为重。”在我看来,两位前贤对中西特点的描述都是一样的,很不可靠。实际上,欧美更重群体,群体的认同要比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强得多。在文化认同上,仪式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原来没有国歌和国旗这些象征性的符号,它们都是从西洋引进的,还包括小学生穿校服、戴校徽、集体做操、集体唱歌。

  在私塾,大家一起唱歌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传统戏里一般是独唱比较多。但是在基督教社会里,所有的教堂都有唱诗班,小孩子首先到唱诗班去唱赞美诗,有独唱、有合唱,而且合唱是唱得特别好的。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圣乐的作品,有很多的合唱,或者是个人跟集体的配合,这种形式非常重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不少年轻人到海外学习音乐,西方的老师发现中国学生有共同特点,它们都要做独奏家、独唱家,而对齐奏、合唱不感兴趣,甚至不大愿意参加。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想不到或者看不到的一面,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人中间的个人主义。英国发明的足球、板球或橄榄球等集体运动都需要集体配合,需要参与者遵守规则,光明正大,公平竞争(鲁迅先生称之为“费厄泼赖”,即fair play)。到了晚清的时候,中国人的群体配合是不行的,袁世凯的法律顾问、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抱怨,中国缺少最基本的纪律。中国社会的散漫、失序成了当时最突出的特征。民国时有人说,几个英国人在一起能够打出一个帝国,几个中国人在一起就互斗。那就说明,我们的群体意识淡漠,多的是自我中心的行为。后来经过巨大的努力,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但是一丝不能松懈啊。水往下流是很快的。

  在中国文学里可以找到一些过于突出个人、或者把个人完全与社会对立起来的例子。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什么意思?老子天下第一,很自大。司马迁笔下的屈原贾谊强化了这样的前提:这个世界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是醉醺醺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个人跟社会处于非常紧张、充满敌意的状态。个人太纯洁了,千万不要受到这个世界的污染。所以中国文化里面也有一些名气很大的贤士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他们有一种先于社会的高尚。他们不参与任何集体的活动,也拒绝承担社会的责任。但是应该问一问,一个脱离社会的人怎么会有公共美德?任何美德必然是一个社会的美德,公正、慷慨、善良,所有这些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尤其是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的。这些方面我们中国文学反思够不够?按照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人要进入一个组织有序的社会然后才会有美德。但是我们又会有很多极端美化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人的传说。或者是一些自以为是的诗人不断在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当他们说当今没有伯乐的时候,他们是在“弹剑作歌奏苦声”,实际上就是自己轮不到做官,做小了就说“沉沦下僚”,非得做宰相才好!

  所以说到西方文化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它与自私的个人主义相联系。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倒是无忧了。他们群体意识特别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林琴南翻译欧美小说时常常感动。他看到了英国人背后有这么强的一种文化认同,士兵忠于国王,忠于祖国,打仗用不着悬赏。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以后,文化认同依然强劲,不会被真正征服。严复注意到中英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英国有群力,中国则没有。他还提醒汉人,自己国家积弱,汉人也有责任,遇事不能一味推诿,寻找替罪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月17日04-06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旭东: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
下一条: ·[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相关链接
·[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陶子煜]当局者观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张淇源]自我形象的交叠与刻写的身体·[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
·[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祝秀丽]男权、女性与自我认同·[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王玲宁 兰娟]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门田岳久]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