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慧孜]广州乞巧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张慧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15406
 

四.乞巧节传承的方法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乞巧民俗事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的一种审美观念,带来了中国四大传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传说。如此珍贵的乞巧文化,我们必须加以保护,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定位,切实可行

    由于信仰的消亡与文化功能萎缩,乞巧节逐渐走向衰亡,不符合社会人性功能的乞巧文化也开始遭到社会的遗弃。要拯救珍贵的乞巧节和乞巧文化,首先必须给乞巧节重新定位,重整乞巧节的功能和信仰。正其名,言则顺,则事必举。一个民间节日的形成,不外乎纪念、祝颂、风情、娱乐,既然在广州以及珠三角一代乞巧节亦被称作「七姐诞」,笔者认为,重新将七夕的重点放在「诞」字上,将纪念七仙女的诞辰作为七夕乞巧的新方向,就如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公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圣诞节,把重祝颂的七夕转变为重娱乐功能的七姐诞,以乞巧祭祀七仙女中添加更多的娱乐因素,届时以拜祭七姐为纪念,制作精美工艺品作为娱乐,纪念与娱乐功能像合一,让喜爱娱乐欢庆的民众,尤其是让孩子从小浸润在七姐诞的欢乐当中,言传身教,让七夕乞巧带来薪火相传的可动性。

(二)政府倡导,扶持老艺人,培养传承人

    明确定位之后,进一步确定乞巧民俗文化在传承的具体做法。在拯救乞巧节的过程当中,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持是必须的。让乞巧节重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传承人。要让乞巧文化活在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午,扎根在民间,生生不息。首先积极扶持乞巧老艺人向新一代年轻艺人的传承。政府必须投入资金,建立乞巧艺人经济保护机制,确保民间艺人在研究开发和传承上的经济来源,保障民间艺人传承的必要开资;建立乞巧艺人激励机制,对能够带徒传艺的艺人,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不仅是对艺人自身的艺术家住的肯定,更重要是起向导作用,体现政府保护乞巧节的鲜明态度,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9]在老艺人把毕生所学传授到新一代人的同时,政府还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把乞巧文化带进学校课堂,编写有关乞巧文化的教材,把乞巧艺术融入教学当中。广州珠村小学在教学传承上已经作出丰富成果:但笔者认为仅仅在珠村小学课堂当中应用是不够的。在培养学生对乞巧兴趣之余,必须将乞巧文化全面融入到市区其他学校,提高乞巧节各普及度。此外,必须纠正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一个民俗的消逝或更替,处理社会的发展和民俗心理的变迁之外,就民俗本身而言,就取决于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具体可感事像是否能激发人们不同的审美机能。[10]因此必须转换主体意识的修养,注重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转换,让学生们认为传统是美,而不是土。让民众认为乞巧为善为美,把乞巧文化当作一种理想去追求,让学生成人自立以后继续以乞巧工艺制作为职业。因此,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

(三)建立民俗展览馆,推广民俗普及读物,增强民俗保护意识

    让乞巧节重新在民众心中扎根,另外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建立民俗博物馆,推广普及读物,从而增强我国民众对民俗的认识和民俗保护意识。2005年中韩争夺「端午祭」、川剧「变脸」濒临灭绝等情况看来,我国广大人民不但没有正确认识到我国民俗的由来风俗以及内在蕴含,更加缺少对民俗的保护意识。借鉴「端午祭」和「变脸」的教训,我们应当为我们的乞巧节建立博物馆,向市民免费派发普及读物。展览馆里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还原旧时乞巧的风采,展示今天乞巧的盛况;普及读物不但向市民介绍我国乞巧节的由来、传说、各地风俗习惯,也介绍中国乞巧与日本七夕的分别,以免再次出现中韩争夺「端午祭」的闹剧。展览馆和普及读物的最终目的,是提醒人们需要保护我们珍贵民俗,不能等到乞巧民俗面临灭绝的时候才被动作出补救措施,不能等到乞巧真正灭亡之时才作出慨叹。

(四)商业运作促进乞巧文化重生

    商业的运作,在处处商机展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也能使乞巧节的重生获得一条出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注册相关「乞巧」文化品牌商标,利用商业运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运用所得资金培养传承人、建立展览馆和编写普及读物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资和保护互相结合,双管齐下,让乞巧节发展多一份动力。同时,在乞巧节来临之际,各大小商家也运用乞巧节的盛况,作出各种各样以乞巧为名义的销售活动,又提醒着市民乞巧节的到来。不管这种做法对乞巧节的保护和传承是否带来好处,但在某程度上唤醒乞巧节在民众心中的记忆,大大增加乞巧节的「知名度」。

    但必须注意的是,政府的扶持,商业的打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太仓促。太仓促「打造」和「炒作」,让「城中村」的节日走进现代化都市,很可能使民俗意义被世俗的娱乐功能所淹没,甚至蜕变成纯粹商业化的「伪民俗」。我们需要的是让乞巧文化真正复活,需要市民真正认识我们的乞巧,而不是在市中心、大广场里面的一个纯粹的工艺摆设,不是在商业外衣之下的一个「空壳乞巧」。

五.意义与展望

(一)传承乞巧民俗文化的意义

    传承乞巧文化,不是我们一代人能完成的任务,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乞巧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人文素质、精神面貌、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1.「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同时,民俗文化还是一种技能,它具有可操作性、可生成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13]。乞巧工艺制作作为一种即能,可以创造文化品牌,城市品牌,从而在深层意义上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广州天河珠村在2005至2007年连续举办的三届全市性「广州乞巧文化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直接使广州天河珠村成为广州市的文化品牌,并受到全国高度关注,而且对东南亚产生一定影响,珠村亦因此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所以,将乞巧节重新包装,推出市场,与旅游相结合为民俗旅游,吸引游客参观,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为广州创造经济效益。

    2.培养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每年的乞巧,各家各户的姑娘们便开始为乞巧节紧张张罗,为制作一台台精美的乞巧贡案,三个一群五个一组互相协作,充分表现集体合作意识。只有一人的力量,绝对不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乞巧贡品。

    3.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传承乞巧民俗文化。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融入节庆当中,丰富了现代人千篇一律的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灌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制作乞巧工艺品时能够陶冶性情,专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应用到生活中各方面;七夕的爱情观念能提高现代人的爱情道德。年月累积,便铸造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在更深层意义上提高民总的思想文化素质。

    4.激发创新思维。任何事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定遭到社会的淘汰。尤其对于自古沿袭下来的乞巧节,要重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加必须加以改变。在发掘整理乞巧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改革传统,推陈出新,使其不断至于完美。传承乞巧文化加以创新思维,保持固有美好内涵之外,在外在形式上添加现代化倾向,以适合时代巨轮的前进。「摆七姐」的制作添加点现代气息,例如制作微型现代化家具、房屋。创新的思维让传统与时俱进,做到在传承上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二)乞巧节的未来展望

    由七夕演变而来的乞巧民俗,经过时代的洗礼,由古时候的盛行,近现代的衰败,到今天的基本恢复古时状况,在传承上久经波折,最终需要重新寻觅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生存之道。拯救乞巧民俗,不仅成为民俗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全社会民众所关心的话题。我们不但要珍惜宝贵的传统文化,亦要在珍惜当中,亲身参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展望未来,乞巧节能真正复活,就像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不再需要政府的向导,老百姓自己感到乞巧节来临的气氛,让老百姓主动筹办乞巧节,风雨不改地庆祝乞巧节。同时也展望乞巧节能成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外国的朋友也热闹地过上乞巧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粤语协会

上一条: ·珠村:纤手弄针线 中国乞巧第一村
下一条: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刘国庄]梅山民俗文物收藏及其现状研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张盼盼]以非遗为中心的瓶窑老街景区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储伟]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郑然鹤 庞建春]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
·[张盼盼]东阳道情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开欣]晋南地区丧葬的研究·[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