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宪昭]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9747
 
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可以通过民间口传文化来完成。民间口传文化传播着价值观念,并教育人们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如鄂伦春族民间故事《狡猾的狐狸》、《兔子与黑熊打赌》等通过谴责狡猾、损人利己行为,赞扬勇敢、顽强、智慧,教育人们应当为人坦诚,有胆有识。土家族摆手活动中的许多唱词,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要使善者自豪、恶者自愧,同时教育人们应当勤劳正直、安分守己。各民族人民创造民间口传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它成为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四、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可以在一般社会活动或交往中自然实现。如一些民族路上相遇,以民歌互相询问致意;在一些场合以歌会友,以歌交友;欲进村庄或进生人之门,以歌探路,或唱栏门歌后方许通过等,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曾出现以歌代言、以歌代媒、以歌代医、以歌代吵、以歌代斗、以歌代信、以歌代遗言、以歌代训等情况,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心平气和地唱歌、对歌,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原谅。
(一)调节矛盾。许多民族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诉讼习惯法规范的民间口传文化,当财产、婚姻等问题发生纠纷时,据此加以解决。如传扬歌、理词、说理词、训诫歌即有此功能。这些民歌有的内容相当详细,对各种违犯乡规民约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置规定,达到了准法规的程度,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写于歌本传唱,或立木牌竖于村头,或刻于石,瑶族石牌话即因此得名,众人必须遵守,违者惩处不贷。在一些壮族地区,过去两村即将发生械斗,寨老往往从中隔开,由双方派出歌师以歌代斗,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广西柳城一些歌师夫妻往往会以歌代吵,最后破涕为笑。又如黔东南地区苗族一般是找族中长者或舅爷,如果调解未成,就诉之以“法庭”,请理老公断,这时才设理场辩理,这种形式近似“法庭辩论”。当事人在申辩时,大多是引经据典,唱诵“理歌”、“理词”,最后通过对唱矛盾得以解决。
(二)调节情趣。主要表现在民间口传文化的审美与娱乐作用。如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民歌,人们在歌圩上、歌堂上、坡会中、游方时、花儿会上、歌会间常常为优美的民歌所陶醉,所倾倒,所感动,如醉如痴,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因为民歌那优美动人的词章给了人们审美的快感,使人们得到艺术享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疆,由于过去交通闭塞,文化生活贫乏,当人们一天的辛苦劳动结束之后,为了解除疲劳,便坐在火塘边,树荫下,用民歌和故事的形式讲述过去,憧憬未来。正如有一首壮族山歌唱道:“唱句山歌解个闷,喝口凉水浇心头,凉水浇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年忧。”又如蒙古族的“依热勒”(祝词)、“玛哈塔勒”(赞词),大都是在娱乐场合中唱的,牲畜繁殖、新蒙古包建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等在蒙古族人民看来都是喜庆之事,这时,口若悬河的民间祝赞词家,会为主人祝福,献上吉祥的词章。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口传文化更是如此,宗教作为人的精神现象之一,反映了人的精神生活的许多层面。口传的宗教作品往往会为人们塑造一个充满诱惑的精神家园,可以给信奉者三个方面的精神安慰,即对现实苦难的抚慰和超越,二是对终极关怀的确立和满足和对道德行为的核准、愉悦甚至麻醉。特别是民间原始宗教口传作品对人们的生活情趣影响至深。
(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中有许多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的母题。人们往往从传统文化中确立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叙述了他们对族群内部社会结构、族群成员行为规范的指导,以及如何确立自己族群在各族群之间的地位。比如禁止乱砍树木、乱捕野兽等,如哈尼族传说中的大神丁巴什罗做出规定,人类在土地不够耕种时可以上山开荒,家畜不够吃时可以上山打猎,但不能到特定的神地神林去胡乱开发,不能到井泉冒水处杀兽见血、捕杀蛇和蛙。每年还要举行一次祭祀仪式,检讨人们这方面的不周。从此,这些规定就成为神的意志而具有神圣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克.从创世神话的社会作用看神话的本质特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2]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3]曹先强.阿昌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木玉璋.祭猎神调[J].怒江,1982(1).
[5]钟敬文.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J].文艺研究,2002(4).
[6]钟敬文.口承文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J].文艺研究,2002(4).
[7]岩温扁,岩林.傣族古歌谣[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8]王亚南.口承文化蜕变论[J].民族文学研究,1997(3).
[9][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原文刊载于《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惠泉]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
下一条: ·[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摘要)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