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
  作者:庄孔韶 赵旭东 贺雪峰 仝志辉 卢晖临 林聚任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23291
 



  在中国社会科学三大遗产中,“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统一被分割开来,相互缺少关系。认识中国,从而为改造中国提供理论依据的中国社会科学消失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丧失了。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村研究中,政策部门越来越依靠直观经验和个案典型,越来越依靠西方一般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意识形态论证,越来越依靠新闻媒体的报道和领导人的拍脑袋决策,而中国学术界越来越热衷于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热衷于用中国经验来检验和发展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当前中国农村政策部门的决策依然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他们要么依赖直观的经验、有限的个案来作决策,要么依赖西方的一般社会科学理论。他们缺少对中国农村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在离开“认识中国”这一巨大理论前提下作出的,因此仍然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面,“摸着石头过河”实在是太危险了。

  而中国社会科学界热衷于用中国经验去对话西方理论,这种对话无助于深化对中国的认识,也根本不可能为政策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学术界的理论与政策部门的决策越来越脱节,学术界忘记了“认识中国”的理论任务,政策部门离开理论的指导,就只能盲目地作出“改造中国”的决策。

  显然,当前中国乡村研究出了问题,核心就是认识中国与改造中国的脱节。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为政策部门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中国社会科学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在与西方的对话中,在“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中,迷失了自己。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是说,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甚至主要目标是要完成认识中国的任务,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中国,才能有效地改造和建设中国。

  要认识中国,就必须深入到中国社会内部的逻辑中去,要理解中国农村,就需要深入到中国农村中去调查。我们的目标是理解中国农村,理解农村社会的内在逻辑,而办法则是借用各种可能借用的理论资源,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深入理解中国农村的性质及其状况。我们“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毛主席的话)。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引进西方社会科学近三十年,如何将引进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于理解中国农村,是当前已经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必然重视的问题。而我们以认识中国农村为目标,以大量农村调查为基础,来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认识中国农村的学术运动。以中国农村地域之大,中华文明之悠久,中国人口之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学者之多,理论武器之丰富,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极大地深化对中国乡村的认识,一定可以为改造和建设中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而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三大遗产或三大传统,就需要有大量学者自觉回归到理解中国乡村的理论努力中来,就需要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需要将发展本土中国社会科学当作当前中国乡村研究的第一重要的任务。

  回到赵旭东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发表的“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一文,我认为,赵旭东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就是目前我们的确应该讨论中国农村研究的方向了,应该反思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研究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了。但是,我认为赵旭东的文章没有正确地分析问题,他在文章中所谈的两个具体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乃至是错误的。

  具体地说,第一,赵旭东认为,目前乡村建设派像医生看待病人一样看待乡村,认为乡村存在问题,这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一是乡村建设者本身并不一定是乡村研究者,他们对乡村有关怀,假若他们不认为乡村有问题,他们为何要下乡搞乡村建设?二是当前的中国乡村乃至中国当然是成为问题的,不然为何要建设为何要改造?如果我们不承认近代以来的中国乡村存在问题,那就不能理解近代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的原因与样态,更加不能理解毛主席、梁漱溟、费孝通这三大社会学遗产。中国农村的问题乃至中国的问题,当然并非纯粹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胁迫下的现代性入侵的结果。

  第二,赵旭东又认为,作为乡村研究的学者,在具体的调查中,“在面对受到伤害的农民或者受到污染的乡村时,该如何做出自己的反应呢?干涉还是不干涉,这是摆在中国乡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学术伦理问题”,从而,赵旭东认为“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为权利而抗争的时候”,中国学者该如何行动,就是“当今中国乡村研究无法避开的策略性选择及未来的努力方向”。而事实上,对于中国学者来讲,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的症结在于忘记了认识中国的目的,丧失了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中国乡村研究的首要目的是理解中国农村,认识中国农村,认识中国是“体”,西方的理论资源是“用”,中国农村研究的首要目标应该指向理解与认识中国农村,而不是与西方学术对话。借用西方的乃至任何的理论,来深刻认识中国农村,从而为建设中国,为改造中国提供理论基础,是当前中国农村研究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认识中国农村的过程中,“为学术而学术”是必要的,在这个层面,赵旭东提出的“干涉还是不干涉”的所谓学术伦理,则恰恰又是一个误导性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如何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必须首要的自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阿来:从《格萨尔王》历史里感悟藏族人生活
下一条: ·学者话中秋:传统节日 现代追忆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岳永逸]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30年后再出发·[郝苏民]30年坚守,为学科建设“爬坡”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谭同学]中国乡村研究中的经验修辞与他者想象*
·[安德明 杨利慧]30年来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大会召开
·新华网: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大会召开·[安德明 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
·[刘德伟]莫道浮云遮望眼 使命双肩气自华──《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0周年工作汇报·[陆姝]民俗电影30年 《雪花秘扇》突破常情?
·[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曾国富]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
·重阳节调查:90%以上网友30年后还当“网虫”·《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历时30年完成
·高丙中:30年的民间信仰表述路向·[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