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作者:陈建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5 | 点击数:12187
 
 
三、文学创作:让血脉再相连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着社会转型的阵痛时刻,文学也经历了历史上最剧烈的变革。在痛苦的蜕变过程中,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很自然地成为作家们的思想武库与灵感源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神话始终是一股有着深层影响的有力潜流。
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神话化倾向,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时期文学,经历了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循环。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艺创作中神话思潮的第一次高峰。当时,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们负有“破”与“立”的双重历史使命:一方面,他们打倒了以文言文为外壳、封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为内核的旧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他们还创建了以白话文为载体,科学和民主精神为价值标尺的新文学。由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神话化思潮的刺激,更因为新文化斗士们表达勇猛的反抗精神、热烈的创造激情以及针砭国民劣根性的需要,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纷纷采用神话材料。其中,鲁迅和郭沫若是典型的代表。
新文学的旗手鲁迅在创作中常常采用神话化素材,特别是《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铸剑》、《理水》四篇,完全是选取神话题材来进行写作的。在《补天》中,他通过女娲的创造活动,表现了民族精神中不倦的创造伟力;《奔月》通过羿的英雄末路,表现了战士在无用武之地时的寂寞与悲凉;《铸剑》讴歌反抗的英雄;《理水》则赞颂民族的脊梁。他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寻根文学”。郭沫若是一个具有强烈神话意识的诗人。他对古代神话有一种近似宗教般的崇拜,曾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注: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5年。)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被赋予了浓烈感情色彩的神话意象,如凤凰、天狗、颛顼、共工等等,他将自己的代表作诗集取名《女神》,反映了他对神话的情有独钟。
除了鲁迅和郭沫若外,茅盾、周作人、郑振铎、闻一多等人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神话产生了浓厚兴趣。据有的学者归纳,五四新文学家利用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来进行创作,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即拯救模式、再生模式和超越模式。(注:胡志毅:《‘五四’新文学的神话意识及其流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
 “五四”以后,仍有一些作家情系神话,如郑振铎借用希腊神话故事写作的一些短篇小说,沈从文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系列,吴祖光的剧本《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等。其中沈从文小说中运用神话素材的方式,较以前又有发展,他不是简单地采用、改编或重写某个具体神话的情节或意象,而是另辟蹊径,在诸多民间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一种综合性的重构和再造。在故事的表层结构之下,潜藏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在《边城》中,就埋藏着求仙原型、难题婚原型和命运原型,并运用了拟仙、三角和循环三种叙事模式。(注:李继凯:《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尝试》,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4期。)这种新的运用神话素材方法,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新时期以来,在神话学研究得到复兴的同时,文学创作中的神话化倾向由衰转盛,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寻根文学”成为一股热潮。在80年代文学界的寻根潮中,人们将寻根的尽头自然地追寻到了神话。正如有的论者所言:“神话原型的颇受关注是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80年代初期中国小说创作陷入了困境,……是神话原型开启了寻根作家的智慧。”(注:王轻鸣:《新时期小说的神话愿型》,《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第9页。)
寻根文学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贾平凹的《古堡》、郑义的《老井》、郑万隆《异乡异闻》等等,随处可见神话的踪迹。在稍后的先锋小说、家族小说、部落家园小说、少数民族小说与边地小说以及地域文化小说中,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神话意象——白鹿、黑骏马、老井、红高粱,不仅给作品中的故事创造了一种神秘的语境,而且往往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画龙点睛。这种对神话材料的偏爱,以及对民间文化原型的自由运用,表现了当代作家对于传统的自觉意识。
神话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是个别作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从作者方面来看,由于创作活动既是理性行为也是直觉行为,神话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能够给作家带来意料不到的灵感与启示。正如莫言自述的那样,他只有深入到历史的昨天才浮想连翩,写出疯狂和浪漫,一步入现代时,便想象枯涩。从读者方面来看,作品中的神话原型,能使读者获得一种独特的丰富感与深刻感,内心再次体验到人类经验的伟大连续性。
文学是国民精神的火光。一篇文学作品,只有表达了一个国家或民族集体的信念与行为方式,表达了该民族最深处的集体情感,才能得到集体的共鸣,而神话和民俗发掘了某种集体无意识,唤配了该种族最深层的记忆和想象,自然更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我们即将跨入新的世纪,当我们回眸20世纪中国神话学的历程时,就发现一个民族的神话遗产,就象一个甩不掉的文化幽灵。每当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他们就会像成人渴望回归子宫一样,不自觉地回到神话中,去寻求新的勇气和力量。
今天,中国仍在通向现代化的漫漫长途上艰苦跋涉,旧的精神乐园已经失去,重建精神家园的呼唤,正响彻神州。“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民族的奋斗历程中,它的灵魂要不要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这里指的是创造、进取、勤劳、勇敢、正义的时代精神。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去创造它?”(注:赵永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第37页。)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神话是一个民族最早的精神家园,从它在中国20世纪的命运来看,在未来人类创造新的精神净土的工程中,它必然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牛加羲 
文章来源: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潜明兹]百年神话研究略论
下一条: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