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宗迪]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8 | 点击数:11650
 
     
结 语
 
综上所述,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涂尔干并未根本解决图腾和族群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涂尔干把图腾现象从英国古典人类学的认识论范式中解脱出来,重新纳入社会学的范式,在准确把握了图腾现象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揭示了图腾现象的社会本质。对于涂尔干来说,图腾就是社会的象征,图腾的神圣性不在于图腾动物本身,也不是源于原始人类的无知和畏惧,而是植根于社会对于个体的超越性。社会性就是神圣性之源,社会就是神,图腾不过是这种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的神性的象征而已。涂尔干的这种图腾理论,对于神话学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图腾就是社会,而社会就是神性的本源,那么,关于图腾的叙事就是关于神的叙事,也就是神话,而神话,或者说关于神性的叙事,归根结底,也就是关于社会的叙事。图腾作为社会的象征,以具体可感、众所共睹的形象提示着族群的认同感、强化着族群的凝聚力、延续着族群共同的文化血脉、保存着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而那些讲述图腾动物(祖先)事迹的神话,则以可歌可泣、口耳相传的故事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图腾叙事,正因其巩固族群认同感、维系社会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而成为一个族群世代传承、共同信仰、敬奉不坠的神圣叙事,即神话。
理论语境和学术范式的转换必然导致研究取向和问题意识的重新定位,对于涂尔干来说,关于神话,有意思的问题不再是诸如原始人为什么相信动物会是人的祖先、为什么无法区别动物和人、为什么会崇拜动物并相信万物有灵、以及诸如此类的观念源于一种怎样的野蛮思维或者原始心理、是一种怎样的契机或处境(比如说梦境、死亡等等)造成了这种原始思维、这种野蛮思维和科学思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之类的知识论问题,泰勒、弗雷泽、兰等英国古典人类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此类问题。基于涂尔干的图腾理论,关于神话的有意思的问题将是:为什么社会需要神话?神话的神圣性何在?神话叙事和仪式之间存在怎样的渊源和结构关系?神话是如何发挥其族群认同、道德教化和历史记忆的动能的?神话的诸如此类的社会功能是如何与诸如图腾、谱系、仪式、宗教、教育等等社会建置的功能交织在一起的?神话如何通过社会记忆而世代传承?神话是如何伴随着族群的冲突、分裂或者融合而改头换面并生生不已的?既然神和神话是人类的社会性的产物,这就意味着,神话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不会消亡,那么,当人类社会早已走出图腾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包括现代社会中,神话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而存在?神话和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涂尔干自己没有直接提出这些问题,但是,在诸如剑桥神话学派(仪式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简•哈里森和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等涂尔干的同时代学者那里,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回响。可以说,正如涂尔干对图腾理论的重新反思奠定了现代社会学和宗教学的科学基础一样,这一理论也是神话学从古典人类学的神话学走向现代批判神话学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正鉴于此,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反思中国神话学积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凭借和历史原点。
 
[1] 钟宗宪:《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诠释》,载陈泳超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常金仓:《古史研究中的泛图腾论》,载常氏著《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Madan Sarup: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Post-st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3,第47页。
[4] 刘宗迪:《百兽率舞》,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5] 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36页。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宗迪]神话研究方法论:导言
下一条: ·[杨堃 罗致平 萧家成]神话及神话学的几个理论与方法问题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
·[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米海萍]试析青藏地区多民族神话的内容与特点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何帅]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
·[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