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曹保明]满族说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
  作者:曹保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9422
 
  口述文化能很好地传承下来,恰恰说明了口述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这是非物质文化的生存能力。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在物质文化消失后仍能顽强地存活下来,是因为它具备很强的传承性与传播性,也是说部的重要非物质遗产特征。说部作为满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传承是其历时性的延续,传播则是共时性的或空间上的传布。说部保留了历史发展的真实历程。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先进而发达的民族的进步,在这个民族中有人朝着新的发展方向做了新的突破,而这个民族中人群从此跟着这个创新而不是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向。他们对这个创新加以模仿,从此走出围城,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导致了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城乡文化的不同。后者之所以是民俗民间文化的广阔原野,原因也正在于此。但是,传承性作为保存历史的功能和价值是功不可没。传承性不是孤立地作用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它是与其他特征共同作用民间文化的。
  在说部《雪妃娘娘与包鲁嘎汗》中,诸多女真生活习俗同蒙古族文化和嫩科尔沁一带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地展示出两种文化融合和交插的走向和脉络,这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特点和优势。古籍和诸多文本文化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部分文化形态丰富而广泛地被传承在口头说部中,说明了说部是一种充满活态的文化。说部的流传不仅是历时的传承,还有空间的传播。说部作为民俗文化向四方传播,其扩散的广度,表明了人类共识的深度,也表明说部文化的影响力度。说部的传播扩大了说部文化的传统的保护范围,通常是以一种固定的核心问题为固守点,只变化其外表和外在的形式,使这种文化在变与不变中千姿百态又万变不离其宗,这又大大地提高了说部的生命力。我们在抢救和研究说部中发现,无论是战争、迁徒、交流、仪式、接触、庆典、娱乐等诸多场合与手段都促成说部的传播,它是一种从未间断过的形式,从古流传至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部中提到的故事和事件充满经验性和历程感。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很重要层面上是其本身总结民族生活历程,提供民族生存经验,表述民族生存理想,展示民族心理精神的。因此,人类学者不断地去注意和发现这种口头传承的文化中的事实和事件,从中寻觅文化传播的痕迹,并注意到这种痕迹在一个民族口述文化中被保留得更加鲜活和真实。寻找文化传播的痕迹就要认真分析依据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物质的东西的形态及社会制度,社会观点的构造与作用;二是量的标准即质的类似点的数量多少。在说部中,大量的北方民族生存经验和生存体会的事例被保存和传承下来,用桦树皮造纸的经验和过程;皮子的熟制;不同兽肉的制作保鲜和贮存;观察林中的“树号”和识别地上的“草标”;渔油灯的制作过程;用皮子压窝棚时的方法和程序。许许多多经验,是祖先传承给他的子民的生活经验,不能也根本不会传给别人。说部中保留了大量的珍贵文化类别。行话,隐语,这些北方民族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的重要积累,都能在说部中被珍藏和保留下来。在《飞啸三巧传奇》中动物也通人性人语。在小莱塔带领穆哈连去探“韩家窑”时,奇格勒善和小狗的对话表现了人与动物的情感和人对自然的开发结果,表现出一种历程和一种创造。事实上,北方的生活中有“懂鸟兽语言”的人,但见于记载的资料太少。而说部中竟然有非常丰富的记载和表述。
  产生于北方民族历史形态中的说部带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特点也往往体现在一种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上。说部的民族性使它的地域性生存形态更加突出;说部的地域性又使它的民族精神传承更加清晰和鲜明,这使得说部所传承的知识、智慧、信息更加突出自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说部《雪妃娘娘与包鲁嘎汗》中真实地记录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可能。包鲁嘎汗失掉了母亲恰好与失掉了崽子的母狼寻崽相逢,于是使他成了狼的传人。从此大自然和动物给了他力量和精神上的能力,使他成为了后来的“汗王”。在这里,北方民族在久远生存历程中的生活情况被描述得真实可信,解释了人类“图腾狼”的科学原因。一是狼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它抓到一只野兽连骨头都吞下去,这是因为得到食物的不易。二是它们懂得团结。民间称狼非常抱团,一只狼要是一叫唤,其它的狼即使不是一伙,只要是一类便跑过来援救。有时它们吃饱了,就把剩下的猎物埋起来,撒上尿,其它的狼就能闻出味来,到这儿吃完再埋上,别的狼类还要回来充饥。三是狼群有严格的规俗。它们的等级观念非常强。狼群知道照顾老弱病残,机智,敏捷,勇敢。说部向世人展示出一个道理,为什么马背上的民族不把马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相反却把马的敌人——狼,作为图腾,这种看似反常的逻辑中却包含着深刻的草原逻辑。
  说部把人类图腾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阐述得如此清晰,展示和记载了人类生命史的真实历程。从这一点上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载和保留了人类真实生活形态的重要文化,并以真实科学的事件和例证让人们沿着这种事件的例证,去清晰地探出北方民族思想发展历程,也清晰地探出人类在生存历程中那种存在决定意识的科学认识产生的过程,这在一般的文字文本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说部增添了鲜活的文化内涵。就是在今天,北方民族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都来自于文字记录的资料,而如说部这样详尽生动地讲述人对动物和自然图腾原因的却没有或很少。特别如记载一个地域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说部的功能更加具体,这是因为口传文化属于人类的记忆型文化。记忆依靠人类自己从自然生成的规律出发去认识事物,认识自己,这样就使说部成为一种活态文化存在于人们的自然生活之中。说部因其思想和内容充满活力使其具有思想的诱惑力。但是说部这种在北方民族的地域上土生土长的文化却是任何文化无可比拟的,它的作用将会对人类未来,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创新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这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和珍贵文化价值。传承说部的传承方式的研究,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特征的重要研究。方式是人类思想和观念的产物。胡塞尔说,直面事情本身。其实方式已经向我们展示出最具体和真实的传承结果,只要把握住这种方式的具体过程,就真实地记载了这种科学历程。
  满族说部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形态已形成自己固有的模式,那是一种神圣的表述模式,一种神奇的文化版块,一种独特的历史遗存,一种不朽的民族创造,这也形成了一种不朽的文化模式。模式化反映这种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而类型化又说明了这个民族的发展的思维方式,结构情感和描绘历史的手法与经验。这是人类在探索生命生存历程中所获得的重要成果。因此我们提倡保护说部的口传形式,我们应该将说部的文字文本同口头传承文本一同保存下来,作为主体贮存的方式保存下去,把其模式化和类型化的形态存放在它自身的传承空间中,这似乎更是人类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和贮存。保留说部本身的模式化和类型化不单单是目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因为科学地保留文化形态可以使我们从对文化的归纳,认识、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民族民间文化内部运动规律,从而为构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鲜活的理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郑向东]北方罕见的民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
下一条: ·[叶春生]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