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向东]北方罕见的民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
  作者:郑向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9573
 
 
后世的咏唱与追念
 
这部史诗的诞生地在今天俄罗斯远东沿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锡霍特阿林南段中麓原东海女真人世居的莽林洞穴遗址。它的传承富有传奇性,当地土人是以原始的象形符号,如虫蠕鸟啄,螺旋形刻凿在神秘的洞窟之中。东海众萨满依图循讲,便可讲唱开来。原居住地的东海各族难民,将口头记诵的这部史诗带入中国东北内地,在东海遗民后裔中传讲开来。遗民的祖上从“东荒片子”带过来,长辈们一腔思乡离怨,常常三五成群凑到一块儿,没早没晚地唱着跳着《乌布西奔妈妈》中的歌舞。后代人耳濡目染,也能跟老人们讲上几段,《乌布西奔妈妈》也就传开了。
《乌布西奔妈妈》集中而且突出地保留了古朴的引歌、头歌、尾歌和伴声等咏唱结构形式。通过史诗的传唱,把东海女真的文化传统以及民俗也传播开来。满族世代虔诚敬仰萨满,歌颂祖先勋业。从乌苏里江东边迁居过来的满族先民,都没有忘记老规矩,那就是每年春秋举行萨满献牲例祭时,都要先东拜,祭奠妈妈,要给妈妈叩头,祭海神,祭祀妈妈神,祭祀祖先神和所有众神。呆妈妈神群就包括乌布西奔女罕。
《珲春县志》中有诗云:“群山南向似朝宗,通肯分支第一峰。绝顶云浮疑笠戴,悬崖石印认仙踪。芒鞋遍踏临危岫,絮帽遥披隐亦松。想望丹霄天日追,古今不改大罗容。”这首诗,正是反映讴歌东海女主乌布西奔妈妈的情怀。还有一首古歌说:“旭阳东起照海红,天柱东西埋冤骨。峰峦常绿妈妈谷,白云千载奠神窟。”说的是乌苏里江以东遗留先魂骨,后裔悲离,只留下旭日每天照料和抚慰。锡霍特阿林英魂不朽,高山如天柱,白云如卫士,护卫着乌布西奔妈妈的墓地神窟。可见《乌布西奔妈妈》在后世的深刻影响。
《乌布西奔妈妈》这部史诗的挖掘整理,富玉光先生费尽周折,花费巨大心血,早在40年前,冒着风雪,徒步进行田野考察,及时发现了这个珍宝,又经过一些遗老的热心相助,才使得我们今天能欣赏到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由此,对创造者、传承者和整理者,我都怀有十分景仰之情。
 
(郑向东 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481212日出生于伊通大孤山,满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董晓萍]华北说唱经卷研究
下一条: ·[曹保明]满族说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