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车锡伦]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
  作者:车锡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2 | 点击数:14515
 

  

  三、宝卷与“说经”无关

  最早对郑振铎先生“宝卷即谈经等的别名”提出质疑的是日本学者泽田瑞穗,他在《增补宝卷研究》一书中指出:

  因为有这样一种尚不明确的宋代谈经,就把它同明朝以后的宝卷简单地联结在一起是有些勉强的;把宝卷断定为“谈经的别名”, 更有自以为是之嫌。[19]

  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宝卷之名出现于元代,现存有确切年代的宝卷文本是题为北元宣光三年(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脱脱氏施舍的彩绘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20]。新发现据“古本”传抄的《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21],研究者据其内容也定为元代作品[22]。另外一种《销释金刚科仪》(今存最早为明代初年刊本),研究者认为它是南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宗镜禅师的作品[23]。明代这部科仪十分流行,又称《销释金刚科仪宝卷》,其演唱形态,与上两种宝卷相似。从以上三部明代以前的宝卷可以看出:

  (1)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的传统:《销释金刚科仪》演释鸠摩罗什译《金刚盘若婆罗蜜经》,是俗讲讲经文的直接继承;《目连宝卷》唱述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目犍连)尊者地狱救母的传说,《西游慈悲宝卷》唱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它们是弘扬佛法的俗讲说因缘的嫡派。

  (2)从形式上看,宝卷是按照一定的仪式,在道场法事中演唱的。据明代人的记载,《销释金刚科仪》主要用于追荐亡灵的道场[24]。《目连宝卷》卷末结经发愿文最后有“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盂兰大道场”,说明它用之于盂兰盆道场。《西游慈悲宝卷》卷末有“《升天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来临”的唱词。其中《升天宝卷》即上述《目连宝卷》,说明它是在《目连宝卷》之前演唱,亦用之于盂兰盆道场。就其演唱形态来看,它同唐代佛教的俗讲也有很大差别[25]。

  宝卷最初是佛教徒讲经说法以悟俗化众的宗教说唱文本。宋代的瓦子勾栏是城镇市民“娱戏荡游”、令子弟“流连破坏’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不可进行严肃的宗教仪式,也就不可能演唱宝卷。事实上,元代以下,不仅宗教宝卷,即使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也是在民间法会(“庙会”、“家会”)或民众朝山进香的信仰活动中演唱,而不进入公众娱乐场所的茶馆、书场[26]。因此,宝卷同南宋瓦子中演唱的“说经”等不可能有等同或继承关系。即以当代较多研究者认为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来看,它同《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虽同演唐僧取经故事,但内容、形式及演唱形态均有很大区别,不是同类作品。

  综上所述,南宋瓦子中的“说经”等既非“佛门子弟”以悟俗化众为目的说唱,宝卷“即谈经等的别名”的说法,可以否定。

  

  (原载《书目季刊》,台湾台北,34卷2期,2000年9月。)

  

  注释:

  [1]《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页14。

  [2]同[1],页29-30 。

  [3]同[1],页14-15。

  [4]见吴涛《北宋都城汴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页106。

  [5]同[1],页298。

  [6]同[1],页123-124。

  [7]《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梦梁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中均有南宋“说话四家”(或称“四家教”)的提法,但它们列举的说话门类,均非并列的四家,所以今人一直对这“四家”有歧义,不过对“说经”为一家,大致没有分歧。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四章“说话的家数”,中华书局,1980,北京,页100-129。

  [8][9]商务印书馆,1938,长沙;又,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下册,页306、307。

  [1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香港华文国际出版公司,1993,页889。

  [11]同[1],页98 。

  [12]同[1],页123。

  [13]同[1],页313。

  [14]同[1]页455、459。

  [15]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北京)页135注释引《三朝北盟会编》云:“(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杂剧、说经、小说……”引文中的“说经”系“说话”之误,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许涵度刊《三朝北盟会编》下册,页583。

  [16]《墨娥小录》作者不详,引文见北京中国书店影引明隆庆五年吴氏聚好堂刊本,卷十四,页8B。

  [17]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页115-116引张政良《问答录与说参请》,张文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

  [18]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前言”及附录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辩》,中华书局,1997,北京。

  [19]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译文(笔者与佟金铭合译)见拙著《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学海出版社,1997,台北,页264。

  [20]此卷今存北京图书馆。参见拙文《中国最早的宝卷》,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6卷三期,1996、5,台北;又收入《中国宝卷研究论集》。

  [21]本卷校点本收入王熙远《桂西民间秘密宗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桂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6-10-24 07: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长天]个体交际与共同体诉求:湘南盘瑶“冈介”歌堂的言情性质[1]
下一条: ·[车锡伦]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和明代弹词
   相关链接
·[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王华龙]宋代武成王庙中赵充国陪祀初探·[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
·[刘凯绮]论《游宦纪闻》中的风土人情·[杨敬龙]宋代笔记中的东北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举隅
·[程波涛]世态风物与人文关照交错下的艺术镜像·[虞云国]宋元时代的足球:由盛而衰的全民娱乐风尚
·邓莉丽:《宋代金银饰品与民俗文化》·[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董德英]两宋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于天池]宋代文人说唱伎艺鼓子词·[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
·民俗专家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
·[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