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安德明]当代中国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9242
 

  三、街亭村的上九节和元宵节。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街子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也是方圆二三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五,这里都会有盛大的社火表演。由各村自发组织的马社火、高台(抬阁)等各种形式,装扮成传统戏剧或传奇故事中的经典场面,沿着主要街道游行,并到当地著名的庙观群崇福寺-杏林观敬拜玉皇大帝等神衹。这两天是当地人民的狂欢节,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社火表演,村中街道往往水泄不通。

  主要是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由每个村子的传统民间组织负责人会长和一批热心社火事物的村民负责组织。年复一年,成了当地人表达自我、协商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的资源和重要途径,正是通过组织和表演社火,人们展示和交流了自己的信仰观念、他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时间的理解、对于集体的理解、对于村落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于欢乐的理解。这种内在需求的满足是这种活动得以周期性举行的重要动力。

  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参与。最多只是协助维持秩序(比如利用村政府的喇叭宣传)。但在大概十年前,由于市文化规划部门的统一决定,十五基本中止。这是当地政府对这一节庆活动最大的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当地的上九节却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既没有学者的参与也没有参与申报遗产等活动,反而在当地蓬勃地传承着。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首先要说的是,节日在整个国家并不是一种均质的标准化的文化现象,而往往具有地方的多样性。在不同地区,人们会根据自己特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条件,来进行地方性的节日安排,来保证生活的节奏性,而不必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全国统一的节日时间安排。而这些节日的生命力有时可能会远远大于统一的节日。当然,在这些节日当中,各地的人民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大体相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无论是在各地庙会当中,还是在如二月二这样的节日时间,都有一种总体上的共同的表达。那就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于特定时间段的特定处理,等等。所以,对于目前的节日现状,不必过于忧虑。有的节日,在有些地方可能表现得比较衰落,但在某些地方可能大有生命力。某些大的节日,可能在全国范围显得有些沦丧,但在个别地方却仍然保留着强大的力量——当然,也许,某些节日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全国性的普遍繁盛的局面——那或许只是一种想象。

  其次,与此相关,不同的节日具有不同的传统内涵和特定的历史适应性。失去了适应性的节日,自然地要发生变化甚至消亡。

  第三,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过程,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来自于过去的某个原点,其中甚至常常融入当代的内容。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成向后世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就新生产出来的这些节庆活动,倘若能够真正扎根于民间,真正内化为民众的精神信仰及其他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就能够引起民众自发参与的热情,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传统。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04月08日15: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礼堂 熊燃]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岁时节令
下一条: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马桂纯]苏绣艺术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研究
·[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李雨露 沈昕]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场域空间生产的实践研究·[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王均霞]权宜性的接纳与根本性的排斥:田螺姑娘故事中的父权制性别观念再生产·[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