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4 | 点击数:16866
 

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过Valentines Day。就在这一节日的起源地意大利,也“并没有像样的圣瓦伦丁节的庆祝活动。在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却非常盛行。新年刚结束,商人们便推出各色各样的圣瓦伦丁商品:红色的鸡心、胖脸蛋的小天使、手持爱神之箭张弓待发的小丘比特、形态各异的巧克力盒糖等等。圣瓦伦丁节的活动很多。赠送书信、贺卡、鲜花、巧克力糖果最为常见。礼品可以赠送情侣,也可以赠给自己关心的每个人,如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甚至一般的朋友。学生们或在课堂上制作礼品,或购买后带到学校,都放在一个大箱子内。多数礼品不署名,有的只写上“猜猜是谁、 “你的秘密朋友赠等字样。节日当天,从学生中选出一位代表作信使,打开箱子,分发礼品。

当我们明晰了圣瓦伦丁节的节俗活动后,会突然发现,原来在中国年轻人中风靡的“西方情人节,却并非美国圣瓦伦丁节的原生形态,而是经过重构之后进入我国节日体系的。在美国,每年的214日是全社会参与的、传递和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的Valentine's Day。而当它进入中国后,却被重构为一个只是情侣们参与、仅用来传递和表达爱情的情人节(Lovers' Day)。

圣瓦伦丁节以重构的情人节面目在中国社会流行,反映出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情人节这样一个能够释放爱情的空间。但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圣瓦伦丁在我国具备重构为情人节的天然条件。它起源的传说与爱情有关;情侣虽不是这个节日的全部活动主体,却是全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种活动中都不乏情侣爱意的表达;圣瓦伦丁节的种种饰物,如鸡心、情鸟、玫瑰花、丘比特,又总是与爱紧密相连。所以,它能够在不经意间、不着痕迹地迅速重构,迅速转换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情人节。相比之下,七夕节,虽是“一个以爱情为背景形成的节日,却在历史上主流话语的控制下,渐次成为一个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变得与爱情无关了山民、凡雨.一个被权力扭曲的节日——“七夕演变中民间叙事与主流话语的。在这个节日里,有的是女子乞巧、男子乞文,却不见有任何习俗活动围绕着爱情来进行,亦不曾见着酿制爱情、享受爱情、“饮尽爱河犹觉渴的情侣双方。传统的七夕节没有应时而变,也便失去了以满足社会需求来摆脱困境的理由。

其次,我们再来看,为什么给七夕节戴上“情人节或“爱情节的桂冠,而依然没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呢?

七夕节虽是一个传承久远的节日,但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提出来,却是在西方情人节流入并在一定范围内盛行之后。因此,作为情人节的七夕节,实际上面临着西方情人节先入为主、蔚然成风的压力。不仅如此,七夕节还在文化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本来,文化对话的各方所提供的知识,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在对话的实际状况中,要求对话与被要求对话的两方或多方,事实上处于一个强势与弱势的关系格局之中……对话中的强势一方常常处于推销自己文化理念、制度安排甚至生活方式的有利地位,而对话中的弱势一方经常处在一种接受别的文化系统的基本理念、制度安排与生活方式的被动境地。当代的文化对话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居于强势地位,它几乎席卷全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所有非西方文化都受到严重冲击,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中的节日文化。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扎根,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它的强势文化地位。处于弱势的七夕节,要与处于强势的情人节相抗衡,谈何容易!

此外,在一个国家的节日体系中,各个具体节日在性质、功能上总是互补的,人们通常不会同一个节日在一年里过上两遍。节期在农历七月初七日的七夕节,与公历214日的情人节相比,在时间安排上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节日的盛行与否,最终还需归因于节俗活动有没有吸引力、是不是具备满足俗民需求的能力。西方情人节的流行,是因为鲜艳的玫瑰花、甜甜的巧克力、温馨的烛光晚餐所营造的浪漫情调,最适宜爱情的酝酿和表达。而被冠以“中国情人节名目的七夕节,迄今为止并没有发展出一整套适合情侣们参加的习俗活动,以吸引当代民众的目光,抓住当代民众的心,使之与西方情人节相颉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涛]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下一条: ·[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王娟]化生·乞巧·相连爱——七夕节史话·[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召开分组学术研讨会·陶立璠:“七夕节”保护需要坚守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传承千年古民俗 共筑中国“女儿梦”·[刘宪 韩雷]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乌丙安]西和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乌丙安“女儿节”变“婆婆节” 乞巧文化获“修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