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金荣华]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
  作者:金荣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1 | 点击数:13176
 

明人的一则见于乐天大笑生所编的《解愠编》,名为《不语禅》,原文如下:

一僧号不语禅,本无所识,全仗二侍者代答。适游僧来参问:如何是佛?时侍者他出,禅者忙迫无措,东顾复西顾。又问:如何是法?禅不能答,看上又看下。又问:如何是僧?禅无奈,辄瞑目矣。又问:如何是加持?禅但伸手而已。

游僧出,遇待者,乃告知曰:我问佛,禅师东顾西顾,盖谓人有东西,佛无南北也。我问法,禅师看上看下,盖谓法平等,无有高下也。我问僧,彼且瞑目,盖谓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也。问加持,则伸手,盖谓接引众生也。此大禅可谓明心见性也。

侍者还,禅僧大骂曰:尔等何往?不来帮我。他问佛,教我东看你不见,西看你又不见。他又问法,教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又问僧,我没奈何,只假睡。他又问加持,我自愧诸事不知,做甚长老。不如伸手沿门去叫化也罢。

禅师参学,也就是机锋的切磋和较量。这种切磋或较量,有时双方都只以动作表示,如《景德传灯录》所载智常禅师的一则故事云:

云岩(昙晟禅师)来参,师(智常禅师)作挽弓势。岩良久,作拔剑势。师云:来太迟生!(卷七,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

这则公案,是俗众还容易了解的。但是,如果某些动作只有两位禅师自己相会于心,俗众则是莫测高深;大众虽然感觉有趣,然而不知其意。那么,在听闻之余,就不免以世俗之经验,自出新样了。这一型民间故事的大要如下:

僧人、文臣或武将和鞋匠或屠夫等不同行业的人用手势交谈,双方都以自己的行业去解读对方的手势,结果僧人或大臣怀着钦佩之心离去,鞋匠或屠夫则以为买卖成交了或不成交。如:僧人伸出一个手指,表示一个菩萨;鞋匠误会他是要一双鞋子,于是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要两双鞋子来换,而僧人误解为两个罗汉。

或是文臣用手向上一指,表示我知天文,鞋匠以为他说我能做得帽子,就用手向下一指,表示我能补皮鞋,而对方以为他说我通地理

或是两军对阵,敌将用手把胸脯一拍,又向前一伸,把大拇指向上翘了翘,表示自己的武艺天下第一;鞋匠以为同他谈生意,要用胸脯的皮做一双鞋,但认为腰边的皮更好,要做就做一双,就拍拍腰边,伸出两个手指比比。敌将看了,以为是半路边有埋伏,并且有两支大军,于是把手一伸,表示自己有十万大军。鞋匠以为问十块钱够不够,便伸出一只手摇摇,表示不要这么多,五块钱就够了。敌将以为他说十万兵不算什么,他有五十万,心中大惊,立刻收阵退兵。鞋匠则以为对方嫌便宜没好货,买卖不成。

这一型的故事和前面引述得《天机不可泄漏》和《不语禅》一样,趣味都来自肢体语言的不确定性,以及表达者和接受者彼引的不理解,这种情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例如,即使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点头动作,虽然已是跨国、跨种族地约定俗成为表示同意或认可,但是,印度某些地区的居民却是传统上以点头表示否定,而以摇头表示肯定和同意的。

禅宗自六祖慧能(638713)以后,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整个文化体系内,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久受注意和常被讨论的。然而,在文学部分,由于往昔民间文学未受士大夫的正视,长期被排除在主流文学之外,谈论到禅宗对文学的影响,也只就士大夫阶层的作品而言,主要是他们的诗篇。

但是,禅宗之盛,是因为它能扎根于社会的基层,禅师也多出身于民间。禅宗对于民间文学也是有其影响的。

就民间故事而言,一则能够历久广传的民间故事,大多在产生这则故事的民间有着社会上的、或生活里的启发点,民众在这个点上加工渲染,凸显其趣味和意义,也反映了民间的趣味和观点。禅师以动作较量机锋或启引修习者的做法,多是应机而出,不拘常格。正因其不拘常格,乃为民间所乐道;但又因妙旨非局外俗众所易领悟,便难免有所增减转移而另成故事,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的关系,其在乎此。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下一条: ·[施爱东]红色袍哥范小南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