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5704
 

二、傩俗与傩文化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傩戏的考察与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其中以贵州省学者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经过艰苦细致的实地考察,证明在贵州省境内的许多地区和民族中都有傩戏流传,并构成一个特有的傩文化圈。和贵州省相邻的省份,如四川、云南、湖南、广西以及湖北等省,傩戏的流传也很广。这种区域性的傩戏传承现象,的确令人瞩目。那么,这种文化的传承,是否只是一种单纯的戏剧艺术传承呢?显然不是。傩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傩的原生形态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主持这一巫术活动的是巫师方相氏。傩戏是傩的次生形态。无论原生形态的傩还是次生形态的傩,它们均作为一种风俗事象传承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类型的傩戏,只不过是傩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要想了解傩戏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必须重视对傩俗的考察和研究。

  傩俗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所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凡是有傩俗流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傩的雏型是巫术,一种带模拟和驱赶性质的巫术。后来这种民间的巫术活动,被统治阶级利用,引入宫廷,形成规模宏大的傩祭和傩仪,这就是《周礼》,《札记》以及众多的史籍中记载的古老的傩仪。但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古以来,傩都是一种普遍传承的习俗。如果将傩的表现形式单纯认作宫廷和民间的驱鬼逐疫仪式,或只认作是一种戴面具的戏剧表演,显然是片面的.傩是一种传承已久的综合的精神民俗,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体现,这样就形成了民间古朴多姿的傩俗.

  傩俗的形态和功用前文已经述及,下面将傩俗的主要表现及其与之相关习俗的关系,再加略论。

  1.傩与节日习俗.

  中国的许多节日大都源于巫术,其中以春节(年节)最为典型。而当我们考察年节习俗演变时,发现许多习俗又与傩有关。先秦时期是中国春节习俗的萌芽期,在古人心目中,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本是自然规律,但在古人的眼中却与生死观念相联系.冬尽春来,意味着旧年的死去,新年的诞生。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预示着新生,这种“拟死再生”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每当冬天来临时,自然界一片肃杀,畏惧和恐怖笼罩着人们的心灵,并认为这是鬼魅在作崇,另一方面,人们为了驱逐邪恶,祈求平安,又使用巫术的力量来送旧迎新.那么这种新与旧,生与死的交界在那里呢?在每年的除夕。《礼记·月令》曰:“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孔颖达《疏》:“《正义》曰,此月(季冬之月一引者),命有司大为傩祭,今难(傩)去阴气,言大者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为天子之傩,此则下及庶人。”这是说在周代,大的傩祭每年要举行三次,时间是季春,仲秋和季冬,而季冬的一次是老百姓也参加的。此时的傩祭没有固定的日期,在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到了汉代,傩祭仪礼更加完备。《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驱傩队伍中除“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周礼·夏官》)的方相氏外,又有了十二兽(或称十二神),侲子等角色,由这支队伍“索室驱疫”,场面十分宏大。值得注意的是,从汉代起,傩祭成了春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傩祭是从里向外的驱赶,驱赶之后,在门口置避邪物,如挂桃符,苇戟,设神荼,郁垒像,这便是后世贴对联、门神的由来。驱傩往往通宵达旦,又形成后世的守岁习俗。

    宋代以后,傩祭在春节习俗中消失,也在中原地区消失。今天除傩戏外,我们很少见到有关节日傩祭的报导。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今年(1990年)第六期的《民俗》,画刊上有一篇关于《赣北老屋湾的“赶野猫”遗俗》的文章,其中所描述的驱傩习俗恰在春节期间,颇具有文化史价值,简述如下。

    老屋湾位于江西省九江地区彭泽县的黄岭乡。当地正月初七,凡十岁至十二岁的男童涂花脸,手执刀叉,鸣锣击鼓,在村中往采呼唤,挨家挨户“抄家”,名曰“赶野猫”。这些乡俗中称为“五猖兵马”的儿童,担负着驱鬼逐疫的主角。具体仪式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抄家一次。所谓“抄家”,实为逐户驱鬼之意。第一次,在各家屋后叉起束束稻草,集中到祖堂门前,老人们将叉来的草扎成“茅人”  (稻草人),据说这“茅人”集中了全村之鬼气。中午实行第二次“抄家”,然后由一小五猖头领将“茅人”背出村外并隐藏起来。下午村里成年人将“茅人”找回,用铁链锁在祖堂前,还要蒙上一张画纸,上画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下午四时之后,是活动的高潮,村里各路口均由小五猖把守,村人只可进不可出。四时之前第三次“抄家”完毕,-村民仍聚集在祖堂前。四时许,一声枪响,两个精壮小伙子,一人叉起茅人,另一个将铁链放下,背起茅人迅速向村外跑去,不能停也不能摔倒,否则全年将不吉利。不一会,将茅人送至离村二里多地以外的河塘边,小五猖们一拥而上用钢叉肢解茅人,然后烧掉,鬼疫便被送走.

    老屋湾的“赶野猫”活动完全是巫术性质的,颇似古傩中的驱鬼场面,其中由十至十二岁的儿童装扮的“五猖”,类似古傩中的侲子,“抄家”是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逐疫”的演变,而送“茅人”出村,类似古傩中的“埋崇”。“礼失而求诸野”,老屋湾“赶野猫”习俗的考察报告,不仅向我们描述了一种奇特的古俗,而且这一古俗的传承象“活化石”一样,具有很高的认识价价值和文化史价值,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傩文化刍议
下一条: ·[乌丙安]佛教文化遗产的民俗美学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