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以九州宗像大社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为中心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8-04 | 点击数:35758
 

  三、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的当代叙事

  被誉为牵牛织女传说发祥地的中津宫坐落在筑前大岛的南侧,是宗像大社三社之一,祭神为三女神中的二姐湍津姫神。湍津姫神是《日本书纪》中的名字,《古事记》又名多岐津姫神,“湍津”与“多岐津”都是水流湍急之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神作为海神保护航海安全的神职功能。筑前大岛虽不大,却因中津宫的历史及特殊地位,极具盛名。宗像三女神因为有天照大神“奉助天孙而为天孙所祭”的神敕,即便是皇族到了神社面前也不得不恭恭敬敬地下乘。

  据说宗像三女神都是绝世美人,长姐田心姬神为了国家镇守冲之岛,一直未婚。冲之岛自古以来作为航道的路标被视为神圣之岛,世界遗产称其为“神宿之岛”,整个岛都被视为“神体”与祭祀的场所。冲之岛禁忌向外言说,禁止女人上岛,男性上岛也必须要经过允许,因此除了保留的祭祀遗迹外,冲之岛在江户以前几乎没有记载。据发掘调查,岛上神宝约有十万件,其中八万件被指定为国宝,显示了3—9世纪日本中央政权在这里祭祀的兴盛。由此,冲之岛又被称为“海上正仓院”。考古学认为3—9世纪在冲之岛供奉的供品是献给当地神明(宗像女神)的,既有须惠器,也有外国输入的镜子、金铜制龙头、精巧的迷你纺织机等,这些均是为了前往中国和朝鲜时能够安全渡过玄界滩和对马海峡,即为了安全航行而向大海(宗像三女神)祈祷所献的供品。这样的航海本身,在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的国家关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传说选择在中津宫落地,而不是冲津宫,民间解释说长姐田心姬神嫉妒心极强,控制女人上岛是害怕引起她强烈的嫉妒心。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冲之岛为国家祭祀的神圣之地。

  遣唐使的历史远去了,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里动人心弦的故事,虽然随着时光流转蚀去了细节,却在后人心里留下一些明灭摇曳的记忆,点点滴滴渗进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牵牛织女传说一旦生成于中津宫,便形成了与之相关的风物布局,构成空间叙事形态。中津宫与九州本土上的边津宫遥相对应,神宫鸟居面向大海,显示出与大海的密切关系。境内有名为天川之河流过,两岸各有织女神社与牵牛神社,天川上游有一口井名为天真名井。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空间布局在镰仓时代(1185—1333)有可能已经建设完毕,江户时代的儒学者贝原益轩曾在《筑前国续风土记》的“宗像郡上大岛”中记载如下:天川在(中津宫)社务室前流过,这条天川发源于御岳山。天川左右各有祭祀牵牛与织女二星的小神社。他还引用了镰仓末期和歌相关著书《石见女式髓脑》等文献内容,记录了从旧历七月一日至七日,在牵牛社与七夕宫(织女社)里“参笼”(闭居在神社或寺院中斋戒祈祷)后,在河中搭上棚子,在水桶中的水面上占卜男女姻缘的内容。另据同时代的《筑前国续风土记附录·大岛图》留下的中津宫境内布局手绘地图所现,境内西侧流经的天川、分布在两岸的牵牛社、七夕社(织女社)以及天川上游的天真名井等,与现在的布局并无二致。天川、织女神社、牵牛神社的布局再现了牵牛织女传说“在地成形”的空间叙事形态,特别是将与宗像三女神化生神话有关的天真名井附会于天川上游,使得牵牛织女传说进一步蒙上了日本神话的色彩,从而具有了“日本的”特征。

  中津宫内的牵牛织女传说另一种叙事形态是七夕神事——七夕祭。中津宫的七夕祭在接近旧历七月七日的8月7日举行,比日本大部分地区晚一个月。七夕神事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至镰仓时代,如南北朝时期(1347—1370)的《(正平)年中行事》中已有“七月七日七夕虫振神事”的记载,至今,七夕祭仍是中津宫最盛大的活动。其中的“虫振”,就是取出衣物、日用器具、书籍等曝晒,以防发霉或虫害。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七月七日”习俗的是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曝经书及衣裳”之文,“虫振”传承于中国自不待言。

  中津宫七夕祭还有天川水中占卜男女姻缘习俗。七夕祭由来记载如下:

  很久以前,前往唐朝出使的贵公子伴随着织女回国途中,陷入热恋,那是一段短暂的因缘,到达日本后,二人被迫分开。贵公子思念织女,梦中得到神谕,他按照神谕到大岛中津宫后,看见了映在天川水面上的织女,二人度过了短暂的相会快乐时光。早先在七夕举行之前,人们先要到织女神社与牵牛神社“参笼”,然后七夕夜晚在河岸栅栏边上供奉祭品,取两枚“短册”分别写上自己和喜欢之人的名字,顺着天川漂走,如果两个“短册”是并排漂走的,就预示着神允许二人结为夫妻。还可以用水桶盛满天川水,将写着自己和喜欢之人名字的“短册”放进去,如果两个“短册”叠在一起,就预示着婚事能成。

  在中国,女孩在七夕之际有在水上浮针以“占巧”的习俗,这种在水面进行的民俗活动,有乞巧之意,也有祈求姻缘之意味。

  现在,中津宫七夕祭“参笼”的习俗不见,“虫振”、织女祭、七夕姻缘占卜等仍在流传,后又增加了江户时代兴起的城市七夕风俗,再加上官方为推进观光进行的宣传,以及商卖、音乐表演等活动的加入,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节日风貌。每到七夕,中津宫内外都用彩色纸条、花球等进行七夕装饰,参道上搭建摊位,吸引岛内岛外的民众前来参加活动。七夕祭典的会场设置在大岛港绿地公园和中津宫内,傍晚6点开始有大岛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唱歌和演奏,九州管乐合奏团的成员们用小号、吉他、打击乐等演奏,还举行结婚奉告祭(向神、佛及贵人奉告结婚事宜)、星之歌会等。近年来还增加了“爱的红线企划”活动,人们将隔着天河的织女神社和牵牛神社用透明的管子连在一起,在夜晚节日气氛最高潮的时刻,将红色的液体注入管子内,意味着将织女星和牛郎星结合在一起,寄寓世间男女千里姻缘红线牵之意涵。

  晚上7点左右,中津宫举行重要的七夕神事——织女祭。据中津宫宫司解释,这个祭祀仪式与《日本书纪》记载的阿知使主将从吴国带回的织女“兄媛”奉给宗像大神有关,“兄媛”因为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后来也被奉为神。织女祭由中津宫宫司主持,首先在织女神社前面设置祭坛,供奉西瓜、时令蔬菜、鱼等神馔,祭坛的两边竖立青竹,在上面挂上和服形状的“短册”。日本七夕祭的“短册”通常为五色长方形纸笺,和服形状的“短册”明显与织女有关。中津宫织女祭仪式基本遵循了《延喜式》卷三十中记载的大蔵省织布司“七月七日织女祭”流程,“造棚三基,祭官一人,祭郎一人,供事祭所。祭郎先以供神物,次第列棚上,祭官称再拝,祝词讫亦称再拝,次称礼毕”。仪式结束后,宫司将神酒分给民众共食,然后在祭坛前跳舞奉纳织女神。织女祭结束以后,大概夜里21点左右,岛外的民众可以乘坐21:30的船返回九州本岛,这班船是为方便岛外的人来参加七夕活动而临时加的。中津宫的七夕祭以牵牛织女传说为中心,融合了遣唐使相关历史、中国民间传说、日本神道信仰、当地百姓生活以及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中日相结合、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多层的七夕文化。

  近些年来,中津宫还通过发行限量版的织女神社与牵牛神社联合印制的七夕朱印,吸引民众来岛上参加七夕活动。日本政府也利用牵牛织女传说的古老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其蕴含的浪漫爱情意涵,在网页、脸书等电子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以推进大岛的文化与经济建设。例如,宗像市役所宣传如下:“您知道大岛被誉为牵牛织女传说发祥地吗?在宗像大社中津宫境内,流淌着天川,两岸有祭祀织女和牵牛的神社,中津宫举行的七夕祭是从镰仓时代就延续下来的传统祭祀活动。由来于牵牛织女传说的爱情故事持续到现在的热门景点大岛,今年仍将举办‘大岛七夕祭’。我们在大岛等待大家光临!”官方宣传的海报制作也聚焦牵牛织女传说中的“爱”的核心主题,以“镰仓时代传承下来的爱的延续”为亮点,还增加了“约会体验”等现代文化活动元素,极力推进中津宫牵牛织女传说与七夕的传续。

  四、结论

  “东亚”这个区域是各国家、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空间”(contact zone),两千年来在不对等的支配与臣服关系之下,进行着各种交流活动。在“东亚”这个接触空间里,古代中华帝国广土众民、历史悠久,不仅在历史上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了东亚区域的“中心”之角色。从东亚周边国家的立场看来,中国作为汉字文化、儒学、中医等东亚文化共同要素的发源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不可避的他者”。正因为中国在东亚这个地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所以使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丝绸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东亚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往来更加便利,丝路上的必经岛屿或海域就成了航海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日本九州宗像大社因为处在“海北道中”的重要位置,成为日本大和政权祈祷航海安全与交涉成功的国家祭祀之地,在3—9世纪近600年的时间里,见证了日本与东亚诸国、特别是与中国的交流。

  丝绸之路在日本的发展,通过纺织技术人才的输入实现了生产之路,与之相关的文化也随之迁移。在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与往来的过程中,日本向中国求取的纺织技术人才陆续到达日本后形成两种稳定走向:一是奉神,二是成为日本纺织的祖神。即便是从中国获取与利用知识高潮的遣唐使时期,纺织等技术人才引进仍是日本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留下一段与遣唐使有关的“牵牛织女”爱情故事,至今仍在宗像大社中津宫内流传。

  特殊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景观构成了中津宫得天独厚的牵牛织女传说文化空间,呈现出历史、口头、宗教、空间、仪式、行为、身体等多种多样的活态传承叙事模式,并渗入当地文化体系之中,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文化圈活动空间内,除了反复传播粘附在一系列文化景观上的牵牛织女传说之外,还有一直从事神社祭祀的宫司代代相传,以织女祭神事的方式讲述着牵牛织女传说。更为鲜活的是,在七夕之际,人们参加七夕祭活动,游览牵牛织女传说相关的景物与遗迹,又对传说形成了反向建构,使得牵牛织女传说的叙事更具直观性,更加有利于记忆。

  中国牵牛织女传说与七夕不断被融入当地的信仰与文化之中,而历史的记忆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则共同阐释着适合本土逻辑的牵牛织女传说,共生共融形成了当地牵牛织女传说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与跨文化记忆,浸润着日本人的文化与生活,丰富着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可以看出,东亚各国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经历漫长的历史,结合各自独特的文化,培育出了东亚共有的文化遗产与精神传统。

  (原文来源:《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对乌克兰流离失所社区的活态遗产进行确认
·2022年丝绸之路青年之眼摄影大赛:截止日期(2022年7月17日)·[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