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
  作者:高艳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1 | 点击数:8422
 

  二、既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网络民间文学研究既有对传统民间文学网络化的关注,也有对新生成网络作品及其现象的调研,在本体论及方法论层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些成果展现了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应有的当代性特征,开创了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具有创新性的价值和意义。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了感悟式、表面化、零散性的特征,其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创新

  相较于以往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拓展了研究范围。网络民间文学研究不仅将“线下”的民间文学、民俗事象纳入到了研究格局当中,同时还将“线上”的网络民间文学、新生民俗事象当作了研究对象。另外,伴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流行语、网络笑话等也成为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使得现有的研究既有对传统民间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照,也有对当下网络民间文学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关注,进一步拓展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强化了“当代性”特征。民俗学、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倾向于对传统遗留物的关注,而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民俗、新民间文学排除在外,极大地束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范围,不利于学科的长久发展。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只关注过去而忽视当下的研究趋向,开拓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空间,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学问。

  关注了实践功能。一方面,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表达,直观地反映民众生活和理想诉求。网络信息更新迅速,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海量信息产生。其中很多都是关于民众生活和情感的表达,这些表达虽然纷繁杂乱,但却是当下鲜活生活的直观反映,是个人表达与公共诉求的结合。透过网络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当代民众的审美趣味、理想诉求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网络民间文学集中展现了民众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及规律的把握有利于培育健康的民间信仰、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有益于在信息时代发扬、延续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不足

  目前,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重复研究现象频繁、有机系统论证匮乏以及与主流媒体关系研究欠缺等方面。

  重复研究频繁。从总体数量上看,网络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低水平重复现象是其不能忽视的问题。这种重复主要表现观点重复和例证重复两方面。

  在网络民间文学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辨识两方面的观点重复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在界定方面。目前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界定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式。从现有研究来看,不论是以单篇形式出现的论文,还是以学位论文形式出现的著作几乎都在开篇提出、论证了这一观点,并且论证方式、例证等也极为相似。其次,特征辨识方面。对网络民间文学的特征辨识几乎所有研究都停留在了“四性”特征及其即时性、广域性方面,出现了普遍重复的现象。而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情感性、现实性、后现代性等特征则鲜有论述。

  在对网络民间文学进行的相关研究中,例证重复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在论证相同或相似观点时,不同的研究成果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例证。如在论证网络民间文学的广域性和即时性特征时,不少研究皆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进行论证,论证的顺序,侧重点等如出一辙。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原创动力的不足。频繁出现的相似论断和相同论证,拉低了网络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水准,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系统论证匮乏。网络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时代、文化、科技等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综合性学问,它涉及民间文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将之放置在相应的文化生态中进行跨学科的、整体全面的考察。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较少以综合性论著的形式出现,限于篇幅、议题等原因,未能对网络民间文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走向等进行系统的阐述,难以形成有机整体的论证体系。如对网络民间文学概念的界定,本应将之放置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下,从网络技术、网络文学、网络传播等多方面进行考察。遗憾的是,这种从整体文化生态着手的界定并不多见。再如,对比性界定中,由于跨学科视野的缺乏,导致这种界定往往忽略了各大文学网站中存在的作家文学现象,消弭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间的差异,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外延,模糊了其内涵。

  与主流媒体关系研究欠缺。以社会热点、兴奋点或曰以新闻事件为诱发而形成的创作是网络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网络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以主流媒体的报道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引导着网络民间文学的情感基调和发展走向,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络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络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基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不单是学术性的问题,更是实践性的问题,对社会和谐、民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主流媒体与网络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理应成为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就网络民间文学与主流媒体关系展开的研究却相对寥寥,几乎空白。

  实践指导性不足。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指导民众生产、生活的实践价值。网络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学的当代延续与发展,延续了民间文学的这一特性。对于网络民间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主要体现在中华文明传播和服务民众生活两大方面。但在具体实践环节,如何服务于中华文明传播、服务于民众生活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路径。目前的网络民间文学研究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践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凋敝,缺乏可行性的指导策略、方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
下一条: ·[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相关链接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张志娟]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嬗变·[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胡港]网络民间文学:新的社会心理直接表现形式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高艳芳]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从“本事”到“舆论”的过程转变
·[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王舒]论网络平台下的民间文学创作
·[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潮” 催生文创行业新业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