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赵灿]村志书写的当代实践
——主簿营村志
  作者:赵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5 | 点击数:6724
 
 
村名由来
 
  因年代久远,又缺乏具体历史文献资料,主簿营村村子命名的具体历史年代和原因皆已不可考证。关于主簿营村的村子定名,有以下被村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三种传说:
 
  1、主簿营村早在唐朝以前就已形成。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有个主簿官为平定叛乱,在村内安营扎寨,招兵买马,村内人户骤增。此主簿官廉明清正,治军有方,又心地慈善、爱抚百姓。在他回朝以后,村人为了纪念他,于是把村名改为了“主簿营”。
 
  2、主簿营村所在的鲁西地区屡遭黄河水患,朝廷便派了钦差大臣前来治水,钦差大臣的随从中有个主簿,被安排负责沙河、主簿营一带的治水任务,这个主簿便率领士兵和民工在主簿营村内驻扎下来,村子慢慢的开始被周边村落称为“主簿营”。后来治水结束,主簿随钦差大臣返回朝中,“主簿营”这个名字就传开了,被一直沿用至今。
 
  3、传说主簿营村中有一个武艺双全的青年人,考中了举人,后来在朝里升为某部的主簿。因业绩突出,屡次受到皇帝的嘉奖,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有时候来家乡带的随从较多,在村中住时间长了,像安营扎寨似的。他走后,人们为了感谢他,纪念他,遂把村名定为了“主簿营”。
 
  三种村名传说均由主簿官而产生。汉代,中央及郡县均设主簿以主管文书事务。魏晋以后,主簿渐为军中重要幕僚。唐宋后主簿职任渐轻。明清两代,各卿寺设主簿,亦称典籍。县也有设主簿的,与县丞同为知县副手。除“主簿营”外,为方便书写,“主簿营”也被称为“主卜营”。除此之外,早期因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和发音问题,“主簿营”也有“主簿园”、“主卜崖”、“主百园”、“主百营”等误写和误称。
 
  主簿营村解放后,为方便土改运动进行,初步被划分为四个管理区。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四个管理区转为生产大队,这四个大队便是组成主簿营村的四个行政村的前身。现在在村民口中,依然保留着“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或“一队”、“二队”、“三队”、“四队”的村名称呼,即现行的“主簿营一村”、“主簿营二村”、“主簿营三村”和“主簿营四村”。
 
历史变迁
 
  主簿营村历史悠久,据传主簿营村“汉代建村,唐代修庙(位于主簿营三村的周武王庙)”。至元末明初,华北地区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居民纷纷迁出,整个鲁西地区几乎荒无人烟,村庄也所以荒芜。
 
  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组织了一场历时接近五十年的大移民,当时主簿营村所属鲁西地区便是移民的集中安置地之一。据传,陈氏宗族就于明洪武年间随着这次移民大潮首先来到了主簿营村,慢慢的不同姓氏的宗族也相继在主簿营村安家居住。目前,主簿营村共有12(陈,王,邱,吴,田,赵,宋,黄,翁,刘,唐,张)个大姓氏家族,其中邱、王、田三姓人口最多。
 
明初移民路线图
 
  主簿营村自移民定居生活后,凭借地处中原地区的优势区位,在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时代,依靠土层深厚、利于耕种的黄泛平原,连续发展,村域面积与村中人口不断增加。在稳定的农业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主簿营村中的各个姓氏和平共处,为主簿营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乾隆年间,田清涟考中文举;光绪年间,田河光和邱镇国也分别考中进士(文)与举人(武),其中田河光官封营用守备(五品武官)。凭借“一个进士,两个举人”的荣耀,主簿营村成为朝城县(时属朝城县)下有名的贤德之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胡鸿保 张丽梅]民族志:从马凌诺斯基到格尔茨
下一条: ·[吴芳梅]“体性民族志”的解构与反思
   相关链接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金茹雪]开笔礼的当代实践与意义·项兆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第一阶段于北师大圆满结束
·“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今日于北师大开班·[萧 放 李晓冬]成年礼的仪式传统及其当代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