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调整回顾:取消五一黄金周曾引争议
  作者:中商情报网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3 | 点击数:9523
 

  ■链接一

  “法定节假日”的历史渊源

  现代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一般都是考虑政治的、宗教的、民俗的各种因素注解制定形成的。而从源头上说,多半来自古代的宗教文化,比如工作7天休息1天的规定。

  起源于宗教文化

  大约3000年以前,“七日一周”的说法首先在巴比伦流行,原因至今不详。那时巴比伦的星象观测和宗教崇拜同处于极盛时期,可能由此把每个日子置于一个神或一个与神相等的星宿的保护之下。至今,许多欧洲国家的语言里仍把一星期七天都冠以一个神的名字,如星期天称为“太阳日”,把星期一称为“月亮日”等。也有人认为与游牧生活有关。古巴比伦地区沙漠比较多,按照现代科学实验的结果,人在沙漠中没有水的话一般最长能活7天。当时的游牧民族根据经验也可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因而形成了“七天一个周期”的观念。

  后来,罗马人也接受了一周七天的制度。我国古代也早有近似七日一周的说法。也是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天文学家就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宿”,后来又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称为“七曜”。

  再后来,七日一周又被收入《圣经》,把上帝6天创造世界变成7天。为此,基督教中还有不小的争论,留下了一段难了的公案。

  不管如何,七日一周逐渐成为一种宗教信条,7天作一次礼拜成为规矩。很多国家都曾经历过政教合一的过程,宗教规定也就是国家法律规定。因此,如果在礼拜天工作就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不敬,就会受到指责。

  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大多数老百姓都以种地谋生,没有政教合一的情况,主要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没有固定礼拜的日子,世俗法律也没有规定农民必须哪天耕作,哪天休息。节日倒也不少,但节日是休息还是工作也没有强制性规定。

  成型于工业化时代

  西方历史上,曾经因为星期天该不该工作而有广泛争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彻底结束。换句话说,直到今天,星期天如果工作,依然会有法律来管。

  至于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盛行的国家,许多节日直接就是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等。

  法定节假日在西方社会成为一个体系,也是在工业化之后。

  工业化要求人们集中工作,因而就要求统一上下班时间。工业化初期,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机器的奴隶,这引起了人们的仇恨,于是出现了“砸碎机器”、“破坏机器”的运动。于是工人是否拥有节假日休息的权利,成为工业化社会中的一个广泛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特别是工业工人经过了艰苦斗争,逐渐形成了法定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制度。

  “七日一周”的规矩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我国,逐渐被人们接受,当时,清廷上层也把7天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日期的计算单位。1909年,清朝的编译图书局长袁嘉谷主持将七日一周制度定名为“星期”。又因基督教在星期日这天做礼拜,则又称为“礼拜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 2013-10-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央视《新闻1+1》:《我的假期,谁做主?!》
下一条: ·[张耐冬]节日、历史与现代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