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跃]春节:少数民族的新文化符号
  作者:张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7214
 

  社会文化潜隐功能的显现

  作为共享性的节日,春节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少数民族春节习俗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春节习俗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内涵在这一文化空间中得到了提升。习俗的发展具有“俗随时变”的特点,春节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介入节日中,并非是对春节精神内核的颠覆,反而是被发明、被持续生产和塑造的结果,具有新建构的特点。而少数民族在春节中的一系列祭祀、聚会或饮食等风俗,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更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增加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平台,于“节日中存在的仪式行为,是他们社会文化潜隐功能的显现”。

  第二,春节成为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中的新文化符号。各民族在春节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既吸纳了“异文化”有益的因子,又未放弃本民族的传统,甚至有所创新。因为,“文化传统、特定文化和特定因素或性质都具有持续性、‘生存力’或‘惯性’,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原则,即当一种文化受到外力作用而不得不有所改变时,这种变化也只会达到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程度与效果”。通过春节,少数民族将文化认同的符号从群体内部的固有传统升华至“国家符号”层面,不仅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在原有地方性知识中加入了新的文化符号,出现了“新民俗”。

  第三,春节成为增进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之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内化了少数民族的心结,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参与春节活动,借助共享的传统,是一次集体认同的过程。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各地村寨,因生产繁忙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平时很少联系,一般只有通过节日才能互相走访团聚,个体成员或群体文化事项也才会得到集中展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民族村寨中许多在外工作、求学、务工的游子也许会放弃参加本民族传统节日的机会,但春节所体现的亲情情结、敬族情结、寻根情结、乡土情结则牵引着他们的心,真正成为民族情感的黏合剂。

  春节这一符号和少数民族所处的文化场域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空间;在少数民族眼中,春节从“你们的”、“他们的”到“我们的”称谓与实践,反映了春节在时代变迁中发展成为容纳多种主体、多重资源的文化运作空间;通过扩宽春节在社会文化中的“共享性”作用,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守护节日文化的受众主体,以此延伸和扩展春节的文化空间,进一步突出文化中国的“表情”,应当是全民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2-01-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下一条: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