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调查:拜年“事小”与“事大”
  作者:陈振凯   摄影/图:王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4 | 点击数:7477
 

  贺卡更温馨

  (杨柳 24岁 学生)

  我6岁打球,先后进了市体校、省体校、省专业队、国家青年队,3年前来到北大读书,也是北大乒乓球协会会长。每逢春节,我都会给我的老师寄上一张贺卡或明信片祝福拜年,这也许源自我们家的“传统”。

  我的家人都爱写家书,而我母亲更是深深影响了我。她是第一个教会我用图画、用文字表达感情的人。她喜欢把她和父亲的情书装订起来,取名为“爪印”,经常拿出来说一说那个时代革命战友般的恋情;她也把我所有贺卡、便条、家信装订成档案,题名为“足迹”。每次打开家书,那浓浓的爱犹如涓涓细流不断融进我的心田。

  我喜欢通过写信、写贺卡和老师们分享成功的那份喜悦。到了春节,我也会寄上一些卡片,写上祝福语。“复古”的贺卡与书信也许更契合春节气氛吧。

  写给我的母校八叉巷小学,“小丫头在未名湖畔读书,感校恩播撒梦想,感师情彩笔耕耘,谢教练国球汗水浇灌”。

  写给体校,“小小银球,师徒情深”;写给省队、国家队,“国球雄威,金牌多多”。

  写给教我编辑出版课的老师,“说拉弹唱,声情并茂,听课是享受;博古通今,苦心造诣,桃李齐赞美”。

  诚然,现代通讯工具不可不用,但是终究比不上一张手写贺卡的温馨。有了手机、网络,看似方便了,却让人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贺卡就是一个纽带,跨越时空地域传递人们的感恩与祝福。

  告别千篇一律的问候短信,用一张简简单单的节日贺卡,一条小小的亲笔祝福语,给老师送去感恩,给家人送去温馨。 (本报记者 李志伟采访整理)

  礼物尽孝心

  (冯璇 23岁 学生)

  我来自江苏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是复旦大学在读本科生,现就读于卡内基梅隆。每年过年的时候,我都选择一份礼物给亲朋好友们拜年。礼物也都不是什么太贵的东西,但都是为特殊对象挑选的。

  爸爸妈妈都50多岁了。当时已是冬天了,看到爸爸还是穿着以前的旧大衣,恍然间觉得爸爸苍老了许多。于是,就想着过年的时候,给他买件新大衣。

  爸爸收到礼物的时候,很高兴地就试穿了,然后就骂我乱花钱,说他不需要。可是我心里却很开心,虽然爸爸头上早已经有许多白发,但他在我心中从来都是个帅爸爸。

  那年过年的时候,也给老妈买了围巾和羊毛大衣。妈妈拿到礼物的时候说:“我有,干嘛还给我买?”可是我还想给她买一条围巾,让她围着我买的围巾过年,暖暖和和的。我还为和我家交往比较多的亲戚们,也都专门买了礼物。

  每逢过年的时候,我还会给我的闺蜜买一些礼物拜年,去年那个冬天是我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了,想着即将分开,总想留下些纪念的东西。我有些人来疯,看到可爱的就买下来,买了梳子、睫毛膏、帽子什么的。朋友们在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就会想到我对他们这份友谊的珍视。

  总之呐,拜年不在送礼,心意最重要。 (本报记者 石畅采访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30日 03: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春生:春节──传统与现代
下一条: ·[崔普权]腊月与腊八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